自称“读书人”的何阳拥有12000多册藏书,都是自己多年来购置的。他专门辟了一套房子来放这些书,仍嫌地方不够。
刚刚升级为妈妈的雷婷也有不少书。书房全满、客厅书柜全满、床头柜全满、卫生间一堆……对她来说,买书不读的原因之一是自己“格调不够”。“买的时候自信满满,买来之后发现读不下去,比如《山海经》《道德经》……”雷婷说。
文艺女青年梦影比较特别,别人是买了不读,她是要读过才买。尽管如此,《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结构和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这本书她去图书馆借了起码5次,还是没看完。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
何阳觉得,对读书人来说,买书就像女人买衣服、买鞋、买包,并不是真缺,追求的是一种愉悦感和占有欲。“买书和读书其实是两回事。”他旁征博引,“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有藏书家,同时也有学问家。这是两拨人,偶有重合。”
买书不读,原因很多。
有的是读不下去。连爱书如命的何阳都坦言:“《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我就看不下去,同样是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感觉隔了一层,《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读起来就贴近人心。”
有的是买书太多。出版人周丹家里有2000多册书。由于职业关系,关注儿童文学领域的她从2010年开始买一些相关的理论图书和儿童文学作品,再由此延伸到其他领域,书被源源不断地运回家中。“不管逛网店还是实体店,遇到想买的书,就像一见钟情、故人重逢那样惊喜,必须一本一本选出来带回家。这和女人迷恋包包、男人痴迷汽车一样,有瘾。”周丹说。
尽管买的时候总想着“什么时候要读这本书”,但通常的结局是,读书的进度永远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旧的还没读完,新的又搬了回来。这时,周丹就安慰自己,这本书好美,摆在书架上看着也好。
还有的是没时间读。自从有了娃,雷婷家的书房风格就变了样:原来是整整齐齐码着书,现在堆满了婴儿车、玩具、纸尿裤……“上班忙事,下班忙娃,那些好书真的需要静下来才能读。”雷婷说,“没娃之前,我还喜欢给老公念书,现在天天就是‘小兔子和妈妈去小鸡家做客’……”说着,她匆匆走开,哄孩子睡觉去了。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梦影会先去图书馆借书读。在“要还”的压力下,她会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精力读一本书。如果看完之后还念念不忘,就在购书网站打折的时候集中买上一批。梦影说:“这也避免了有的书名看上去不错,买回来却发现文不对题。”
周丹发现,有规划、成系统,会让读书变得更有效率。在零星的随性阅读之外,周丹开始系统地读一些儿童文学研究方面的图书,还先后参加了“黑咖啡读书会”“阅读邻居”“童书妈妈读书会”等线上线下的活动,鞭策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计划。
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
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透露,纸质书的整体销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尤其是名家作品的销量增长迅速。“王安忆的《匿名》不是消遣读物,并不好读,今年1月出版到现在已经卖到5万多册。贾平凹的书,平均销量在30万册。”宋强说。
2015年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比2013年的4.77本减少了0.21本。一方面是图书销量上升,另一方面是阅读量下降——数字证明,很多人买了没读。
在文艺青年扎堆儿的豆瓣网上有一个“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小组创建于2005年,拥有近32万名成员。小组宣言称:“买书时总有一种囤积的热情,阅读时却总没时间、没心情、没机会、没耐心。满架的字纸用怨恨的眼看我……所以,这里只谈买书和藏书,看与不看,再说吧。”
在该小组讨论区,可以看到各种“满减”购书的交流信息:“送京东满200减50券”“求亚马逊80元图书券”“用当当满200减50券换京东满200减100券”。
满眼都是电商的价格战。
周丹回忆,小时候买书,要去县城的新华书店和一些独立小书店,“因为没有什么折扣,买书都是经过反复挑选,权衡再三后才出手,买完之后也特别珍惜”。2004年,周丹到北京上大学,位于中关村的“第三极书局”是一个地标性建筑,七五折已让购书者十分欣喜。
“刚开始网购图书,价格是六七折,后来越来越低,还推出折后半价、‘满减’、送券等活动。”作为从业者,周丹对出版社有着天然的“同情”;而作为读者,受到价格诱惑,她免不了大量购入图书。“我和朋友们在网店打折厉害的时候都疯抢,真的是‘手慢无’,一下就是几千元的单。折扣让人上瘾,和大妈们囤便宜大白菜没什么区别。”周丹说。
打折也是雷婷买书的重要原因。一看到购书网站“满299减100”的促销广告,她就忍不住买买买。“虽说买得多相对也会读得多,但读书终归赶不上买书的速度。”雷婷说。
电子阅读抢夺了纸质阅读的时间
启动于1971年的互联网古腾堡计划,为读者免费提供了海量文本。随着内容资源的丰富和阅读工具的革新,电子书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阅读选择。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曾表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了8%,并且首次超过纸质图书阅读率(58%)。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
耐人寻味的是,对于电子阅读,人们从来不担心时间和数量不够,相反,读得越多反而会越引发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
何阳认为,上下班路上看看电子书和微信,实际上是一种消遣,并不是真正的阅读。何阳说:“消费性的阅读和看电视一样,是一种消遣,不在阅读之列。我不否认消遣也能获得一些东西,但过于平面化。”
周丹每天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近两个小时,主要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电子阅读很容易消耗时间,一定程度上,电子阅读抢夺了我读纸质书的时间;但不能否认,我也通过手机阅读了解了更多图书信息,促使自己去深度阅读。”周丹说。
亚马逊在今年初公布数据,3年来,其电子书库从两万多本增加到约30万本,并且跟600多家国内外出版社合作,畅销书有时候可以做到纸电同步上线。
于是,一种新的囤书形式出现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小组的一名组员询问:“买个kindle是不是更省钱?”马上有人回复:“你想想就好。我买了kindle,依旧没耽误囤纸质书。而且电子书一样是囤,kindle里放的书越多,越看不进去。”
雷婷也买了kindle,但只用来看网络小说,“好书还是需要纸质的才有感觉”。她忠告,电子阅读器里的书不能超过10本,不然,它就永远读不完了。
无论如何,买得多总是读得多,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亚马逊全球副总裁张文翎说:“kindle用户阅读量明显大于全民阅读量,kindle使用者每年阅读量达到12本以上的超过72%,超过24本的也达到50%。”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