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3月27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它们伺机而来,它们扑向人间

小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27日   03 版)

    著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011年推出过一部惊悚电影《传染病》,讲述一种致命病毒短短几天内席卷全球的故事。这部片子的豆瓣评分并不高,然而我认为这正是它的成功之处——作为一部尽可能遵循科学原则的虚构作品,索德伯格做到了合理克制,没有故意渲染夸张的恐怖氛围,也没有故意加入抓眼球的情节。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说,当他看到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差点跪了下来,因为人物背后写字板上,写的居然是最新最炫的病毒传播公式。电影没有把这种病毒直接对应现实中某一种确定的病毒,但从病毒的表现和影片的制作时间来看,可能更符合H1N1和SARS之类呼吸道传染病的特质。

    而在此之前整整16年,也就是1995年,曾有一部名为《极度恐慌》的电影,记录过另一种致命病毒在人类世界的肆虐。和《12猴子》之类的科幻电影不同,这个故事和《传染病》一样,有真实事件为依托——当年震惊世界卫生领域的“雷斯顿事件”。

    几乎在同一时期,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也推出了同一题材畅销书,占据《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长达61周。这本书英文名叫作《The Hot Zone》,整整20年后,才由译文出版社引进中文版,即这本《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薄薄一本小书,写的是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的事,却毫无过时感,读起来只觉得正当其时。我相信不少人还能想起,也就两年前,非洲扎伊尔地区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几乎让全球政府都严阵以待。

    那么,到底什么是“雷斯顿事件”?

    时间回溯到1989年10月,美国弗尼吉亚州雷斯顿城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100只猴子,它们均来自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热带雨林,用途是药物和疫苗研究。在没有进驻猴舍之前,有两只猴子死亡。但这件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长途运输中出现少量猴子死亡本属平常。

    然而,很快又有29只猴子相继死亡,专职兽医对此束手无策。他们对死去的猴子做了解剖,发现脾脏过度肿大,淤血情况严重,推断可能是感染了猴出血热。

    检疫中心向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发出救援请求。但直到此时,相关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情况到底有多么严重。其中两名工作人员甚至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近距离嗅过死亡猴子的血清样——此后,他们会为这个鲁莽举动担惊受怕很长时间。

    直到电子显微镜检测发现,猴子细胞布满了蠕虫状的东西,专家们才意识到是感染了丝状病毒,并终于确认是埃博拉病毒。这个发现让所有知道消息的人震惊,因为这可是美国本土,且距离首都不远!   

    军方立刻下令封锁了猴舍大楼,杀死所有剩余猴子,往里面倾倒成吨成吨的消毒剂,基本清除掉任何生物迹象,并对有可能感染的人进行隔离观察。

    理查德·普雷斯顿是一名极其优秀的医学类题材作家,《血疫:埃博拉的故事》是他于1992年给《纽约客》撰写的一篇知名报道《Crisis in the Hot Zone》扩展而来。此后,他还推出过一本以病毒生物武器为题材的小说《眼镜蛇事件》(1998)和描写天花病毒的非虚构作品《冰库中的恶魔》(2002)。

    此人并没有医学背景,只是善于调查,而且和索德伯格一样,对医学事实有着近乎虔诚的尊重。最难得的是,他把这本书写得极其好看,以紧凑的时间点为主线,巧妙地运用文体结构来推进整个惊心动魄的事件。

    除了埃博拉,普雷斯顿还在结尾部分探讨了来自热带的另一种超级病毒HIV,这也是他将英文书名取作《The Hot Zone》的原因:在那个区域,无数附着在野生动物身上的未知危险病毒,还在伺机扑向人间。

小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3月27日 03 版

为什么读书进度赶不上买书速度
它们伺机而来,它们扑向人间
潘凯雄:走过80年代,文学回到应有位置
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百折不挠电影教你找工作
最逗诗人杨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