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会军有很多出国工作的机会,可他留在了国内。这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说,在国内工作是他从未动摇过的选择。
2007年10月,高会军结束在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可以选择去德国做“洪堡学者”,可以选择去英国做访问研究,还可以选择在北美高校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国内很多著名学者年轻时的进阶之路,但他毫不犹豫地回国了。
近几年,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高校不断向高会军抛出橄榄枝,也被他一一婉拒。
虽然选择留在国内,但丝毫没有阻碍高会军成为“国际高”。他现在是美国IEEE Fellow顶级学会的会士;担任著名期刊《IEEE工业电子学汇刊》的共同主编;2014年,他还被全球权威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评为该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17位科学家之一。
高会军不但自己留在国内工作,还拉一些同行和学生回国工作。他的研究团队中,绝大部分是被他拉回来的“海归”;他的学生出国留学前的“最后一课”就是高会军的“归国教育”。
因为高会军觉得,留在中国照样可以影响世界。
按照高会军的说法,他回国工作“动因并不高尚”,主要有3个原因:一份是乡土之恋,一份是感恩之心,一份是机遇之选。高会军自嘲是“土包子”,他吃不惯西餐,他觉得在国外总是“漂”的,只有在中国才有“主人翁的感觉”,只有在中国做事才是踏实的。
高会军感激他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母校的感恩之心也栓住了高会军。这所国内知名的高校对高会军曾有两次破格之举。2004年,该校打破未毕业不准留校任教的规矩,让还有一年才博士毕业的高会军任讲师;2005年,任教不到一年的高会军战战兢兢地提交了评副教授的申请,学校却要他将“副”字去掉,直接评教授,而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提拔副教授的政策,任教满一年是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教授评得可谓“破格之破格”。就这样,高会军在29岁那一年博士毕业,获聘教授,一年完成从学生到教授的跨越,高会军说那时他“还不知道怎样当一个教授”。
曾一度任该校人才办主任的高会军对该校的人才政策深有感触,他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是善于在人才成长的初期撑他一把”,而当年高会军就是这样的人才。据他的同事回想,2003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的一块展板上,共展示5篇高水平论文,而其中3篇的作者就是高会军。
高会军还有一个“不高尚”的回国动因是他觉得国内的机会更多。第一学历为中专的高会军曾当过工人,“我知道车间操作的自动化机床,全部都是瑞士进口的,国内在自动化领域还有很多空白,平台低,这反而说明了在国内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回国9年间,高会军说他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在产业应用上。
他的科研成果已应用于一汽奔腾轿车上配备的仪表及仪表生产线上的视觉检测装备上。在这项成果投入应用前,仪表生产后的100个检测项目全都要由人来完成。当时国外虽然已经推出了自动化检测装备,但由于30万元的高价,国内尚无法推广这项技术。高会军捕捉到这一信息,着手和哈尔滨航天风华科技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装备,每台成本仅1万元,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几倍。“原先一道工序人工检测要15分钟,我的机器只要1分钟!”
此外他还致力于贴片机的国产化。他的研究成果预计在2017年推出,“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占领进口贴片机市场,改变我国该领域依赖进口的现状。”
第二件事是团队建设。
他的研究团队从回国时仅他1人扩充为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人。他说自己的团队是国际化的,其中大多数的“海归”都是他“挖”回来的。
第三件事是人才培养。
高会军的博士生中,有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学位论文,7人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级优秀论文,从他团队走出了80多人去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知名高校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学生临出国前,都接受了高会军的“归国教育”,高会军嘱托他们“一定要回国工作”。这些弟子大部分回到国内工作,已经有20多人在国内知名高校任教。
苏晓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吕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