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有需求,便有供给”。“血托”之所以能成为一们生意,根源在于血源的稀缺性。“血荒”之下的供需失衡,让“血托”生意有了暴利的驱动。
互助献血本来是为亲友奉献的温暖之举,但血托却利用它变为自己的摇钱树。一些“血托”在广州市内一些三甲医院内散发小广告,向病患兜售血液,两个单位的血量收费由800元至1200元不等。获取病患血液需求后,“血托”在QQ群有偿招募献血者前往广州血液中心,以互助献血方式指定献给病患。献血成功后,支付献血者450至500元不等的报酬,通过赚取受血者与献血者之间的差价牟利。(《南方都市报》6月14日)
正所谓“有需求,便有供给”。“血托”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生意,根源在于血源的稀缺性。“血荒”之下的供需失衡,让“血托”生意有了暴利的驱动。
组织买卖血液是非法行为,“卖血”却仍然催生出一条利益链,的确相当尴尬。简单的遏制和打击,远远不足以治理“血托”现象。毕竟,血源紧张所形成的利润空间才是根源。
血荒是个世界性问题。美国红十字会也时常发布血荒预警,并点名洛杉矶、费城等面临血荒的城市和地区,取消或延期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加强献血环节的工作与投入。而对于血荒的成因,美国红十字会也曾做过相关分析,发现并非献血者减少或公众献血意愿不强导致血荒,而更多缘于血液使用量不断增长,不必要的治疗和手术对于血源的占用,成为导致血荒的重要成因。于是,控制不紧急不必要的治疗与手术,同时加大对献血者的资金补偿额度,激励人们的献血意愿,成为美国应对血荒的主要策略。国内血荒的成因与应对机制,恐怕同样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唯有当攸关生命的用血权能得到有效和及时的保障,对于“血托”顽疾的疗治,才算是用对了“药”。
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