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03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生活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生活

张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03日   03 版)

    这是一本来自公认的黑暗料理王国的饮食哲学书。

    英国哲学家兼作家朱利安·巴吉尼,在新书《吃的美德》的前言中提出一个问题:“生活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生活?”他认为,食物不是单纯的生活手段,也不是生活本身的终极目的,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的好,就意味着把食物放到它应有的位置上”。

    在巴吉尼眼里,吃,是一种饮食哲学。食物涉及人性的本质层面:动物性、感官、社会、文化、创造性、情绪和知性。他说,如果人明白品尝美食真正的价值和本质,就会关注美食带来的令人满意的生活状态,而不仅是饱腹所带来的愉悦。

    日本作家村山彩曾在《半年前的食物塑造了今天的你》一书中写道,人类是由60兆个细胞组成的,构成细胞的物质在一两天的时间里完成新陈代谢。细胞们平均每半年就要整体更新一次。制造新细胞的原料,就是你吃进去的食物。

    照此理论,吃到体内的东西,半年之后就会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大脑、神经、手足、肌肉……如果你现在身体不适,很可能就是半年前吃的东西不好;如果你现在工作不顺利,则需要在半年前的饮食习惯中找原因。而且,脑细胞也是由食物转变而来的,流畅的语言、绝妙的想法、灵光一闪的好点子,都是优质食物变成优质脑细胞的成果。

    所以,《吃的美德》腰封上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吃和思考,都是生命的必需品。

    在很多美食家眼里,吃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行为。美食达人张际星的工作之一就是品尝新菜品,接触过不同厨师、不同美食的她发现,吃的东西不同,心情也就不同。吃松露时,因为原材料的珍贵,就会怀着敬畏之心去品尝;吃面包和甜点时,会充满小女生的幸福感;吃沙拉时,会有运动健身的感觉。“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心情吃,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张际星说。

    食物交流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对方为你精心准备的一桌美味佳肴,会让你备受感动;对方记得你爱吃的食物,会让你感到他的体贴;即使面对同样的食物,与不同的人吃,也会有不一样的心情。食物所搭建的网络,逐步成为人与人交流与了解的重要方式。

    巴吉尼认为,人的性格特点也能从他吃的东西以及吃东西的方式中体现出来。以吃自助餐为例,喜欢尝试各种菜品的人,往往不会墨守陈规。通过“吃”这一行为,可以对他人进行简单的判断。

    于是,食物成为人相互了解的媒介,为人与人的相处搭建桥梁。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不少朋友都是在饭桌上认识的。吃饭这件事,折射出人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相同趣味的人,往往也会在饭桌上一拍即合。

    中国人自古“民以食为天”,如今“吃货”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对自己的标榜。但是——此处画重点——“吃”不等于“吃货”。“吃货”吃得不当又没节制,很可能只成为一个“饭桶”。

    巴吉尼认为,吃只有与思想、身体、心思和灵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知道怎么吃,能具备对道德进行推理的能力,能承担选择带来的责任,也能品尝生活中真正愉悦的时刻……

    “好好吃,就是好好生活。”巴吉尼说。

混搭小说:当僵尸吸血鬼搭上名著这条船
电影告诉你 英国脱欧不是偶然
重现法国大革命版“权力的游戏”
你想和那个任性的穆旦聊一聊吗
生活为了吃饭,还是吃饭为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