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24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暑假里老师们在读什么书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7月24日   03 版)

    暑假到了,学生从学校领回一摞暑假作业的同时,往往还会得到老师开出的一份暑假书单。那么老师自己在暑假又读些什么书呢?

    小学老师:捧一本书、泡一杯茶的感觉还是有的

    浙江杭州新塘小学班主任来激扬说:“暑假和平时看的书不一样,也跟自己的职业没有关系。毕竟我看的书,没法推荐给小学生。”

    从比较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的来激扬,这两天正在看格非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和女权主义作家苏珊·桑塔格的文集。“我看书,一般找一个作家,先看他的文学作品,再看与他有关的文学评论,有时候还花钱在知网上下载相关论文。”来激扬最了解的作者是艾丽丝·门罗,在她获诺贝尔奖之前,就看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顺带看了加拿大另一位女作家阿特伍德的书。

    小时候觉得语文老师都是“读书破万卷”的存在,但浙江杭州所前二小语文老师赵佳妮发现,自己平常的读书时间“很少很少”。“上班的时候不用说,晚上回家要带娃,等娃睡了,自己也要睡了。我看书都是趁学生睡午觉时看的。暑假对老师来说,应该算是读书的好时候,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忙完期末后,一般会选择去旅行。” 

    去年暑假,赵佳妮看了蒋晓云的《桃花井》、贾平凹的《老生》、翁贝托·艾柯的《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V.S.奈保尔的《大河湾》。今年,杭州新开一家人文书店“钟书阁”,尽管拍照的人比看书的人多,赵佳妮还是去买了4本东野圭吾的书,现在开始看第一本《假面前夜》。

    “买喜欢的作者的书、喜欢的作者在书中推荐的书、微信公众号推荐的一些书。”赵佳妮说,“我读的书也很少对我的工作有帮助。最多我喜欢读书这件事,可能对我的学生有一些正面影响。”

    江苏盐城第一小学语文老师蔡绪稳的暑假读书分三个层面:一是学校给老师布置的读书作业,今年是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万玮的《教学的五重境界》、河合隼雄的《童话心理学》。二是儿童文学,为了能和孩子对话,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和孩子平行阅读,比如,曹文轩、郑渊洁的书,《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等世界名著。三是个人爱好,莫言的几本书、《明朝那些事儿》《易中天品三国》,他都会拿来看看。

    “我们老师办了一个‘半亩方塘读书会’,把读书当成乐趣,经常交流读书心得。语文老师还是亲近文字的,捧一本书、泡一杯茶的感觉还是有的。”蔡绪稳说。

    很不巧,以上都是语文老师。一位重庆的数学老师、一位天津的数学老师、一位浙江的体育老师说,暑假基本不读书,要不带着学生参加竞赛,要不照顾孩子,“连个书名都列不出来”。

    中学老师:专业和兴趣,缺一不可

    广东珠海实验中学政治老师王为文,在暑假期间会读一些与专业相关、泛政治类的书,比如刘瑜的《观念的水位》、乔良将军讲中美两国未来博弈的《帝国之弧》。

    刚升级为奶爸,王为文的一大爱好是和6个月大的女儿一起读书——“洞洞书”。这是一种概念书,书中不同形状重叠的洞洞,让好奇的宝宝不断往下抠。《自讨苦吃》《岛上书店》这些和亲子关系有关的书,也成为王为文新的兴趣所在。

    和女儿一起去书店,王为文发现,很多童年时读过的书,重读又有不同的感觉——那时候还是小孩,现在已是父亲。这不,他又买了一本《父与子》漫画。《水浒传》也在重读的计划单上,“小时候觉得108个好汉打打杀杀特别爽,现在会看到悲剧。每个人最后的结局都不太好,让人唏嘘”。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中学历史老师魏祺是一名90后,趁着暑假,他读了三本《中国近代史》,作者分别是徐中约、陈恭禄、蒋廷黻。“三位先生对国民党政府的态度不同,从行文就能看出来。蒋廷黻在国民政府任过职,对孙中山张嘴就是‘总理’如何,‘中山先生’如何;徐中约旅美,比较中立;陈恭禄看到了国民党的弊端,对国民党最没有好感,写的都是‘孙文’如何。”

    魏祺带学生去山东考察,去之前看了李零的《我们的中国》。他在学校给学生开研究课“丝绸之路的历史知识再认识”。除了教材,他也读荣新江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和《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魏祺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具有西域视野的学者。书中讲到,除了汉人,主要还有粟特人在从事商业贸易,而且粟特人在那时候就有了契约精神。” 

    “平时读的书偏重教学实用,比如讲明清经济,就读傅衣凌的书。暑假是一个充电过程,读平时没时间读的书,还要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很重要,就算吐槽发个朋友圈也行。”魏祺说,“这两天在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讲美国史的时候没空提它,暑期才有时间坐下来好好思考。” 

    魏祺说:“家里有两三千册书,读不完,挺着急的。一个暑假只能精读七八本,连带翻看其他轻松的书。读书能让人学会最起码的沟通能力。”

    大学老师:读书之外,也读人读事

    南京大学英语系讲师范浩这两天正忙着写论文,看的书也主要和论文相关。同时,为下学期课程做准备,她准备重读几部英美文学作品,比如《诺顿英国文学选集》《英国文学名篇选注》等。

    “闲书也有一些,比较喜欢历史类和文学类。”现在放在范浩床头的有《帝国的后宫——另眼解读秦始皇》,“用侦探小说的笔法探究秦始皇的未解之谜,原来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她从聊斋来》,“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老师写的,把聊斋故事和个人感悟结合起来,涉及古今中外,风格文艺小清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张晨的暑假从7月15日才开始,这两天正带着儿子旅行,还没进入看书的时段。她在这个暑假的读书计划以人类学为主,以购书单为证: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弗雷泽的《金枝》、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

    清华大学教授李彬在每届新生入学时,都会给学生一份自己挑选的100本书单,包含通识类和专业类。书单每年修订,每本书他都读过且附有简评。最近半个月,李彬读了格非的《望春风》、韩毓海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斯诺的《西行漫记》《吴冷西回忆录之一:新的探索和整风反右》,等等。他感叹:“想读的太多了,可惜没时间、没精力,不像学生们正当年。”

    不过,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周宗凯不这么认为:“很多人对读书是一种情结,不是需求。孩子上大学后,家长总会嘱咐:你在学校要多读书。可是对于身边的风景、人、事,有多少人注意并细细体会了呢?”

    假期难得闲暇,周宗凯的主要计划是,见见朋友、侃侃大山。“我喜欢别人读书后聊给我听,简称‘侃书’。读书之外,我更喜欢读人读事。”

暑假里老师们在读什么书
那个酷爱吃土的姑娘叫什么
把书架变成故事
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
问题学生高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