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的衰老从失去好奇心开始。而保持好奇心是青春永驻的良方。人如此,国亦如此。
在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倍感新鲜,即“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这就是说,中国的决策层已经充分认识到,必须鼓励和大力支持科学家们的好奇心,来借此驱动和推动中国在科学基础理论领域的进步。说实话,在笔者以往看过的无数的政府的例行公文式的长短文件里,这句话本身和这句话的内含真算得上是一朵政策“奇葩”。可以想见,在中央大力倡导科学技术创新的今天,驱动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必会使中国的基础研究更有定力;而好奇心的暗示与指引,也会让基础研究更接近“一念非凡”的原创发现与突破。把好奇心与基础研究的驱动关系写进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这在中国的文档文牍历史上同样也是一种创新吧!
众所周知,人的好奇心、是指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未知的新奇事物进行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说好奇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诱因也不过分。
100年前的1916年,爱因斯坦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事正酣时发表他的广义相对论。不能不说与他的好奇心驱动颇有关系。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他的这套物质是空间之属性的推测不是源于观察。他认为一束光线通过太阳表面时其弯曲的程度是牛顿物理学解释的弯曲度的两倍,这仅仅是靠非凡的智慧进行的纯理论的探索。而他的这种奇思妙想也的确在3年后的日蚀中得到了验证!
50年前,全世界科学界的好奇心,因为试管中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脱氧核糖核酸而受到极大的刺激和鼓舞。从此,人类迈出了克隆生物的第一步,一场“遗传学革命”大幕拉开!
因为好奇心是促进人的智能发展和帮助社会公众认识客观世界的内部动因,所以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有无好奇心,也能从某个侧面看出国民的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基本文化水准的高低。一年前,一位中国作家刘慈欣因为他写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2015年的雨果奖,今年获奖的也是中国作品。中国人在科学幻想作品的创作上,连续两年获大奖,这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今天中国人思维的空间已经变得十分广阔,而让新一代人的幻想任其翱翔的就是因为他们插上了好奇心的翅膀!
严肃的政策条文中出现了鼓励好奇心的字句,素来性格内敛循规蹈矩的中国人竟夺得了科学幻想的大奖,中国正在为2020年将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向国内外征询一个好听的名字……所有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事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有点出人意料。
然而,您是否想过,在这些“出人意料”的背后又是什么?笔者以为,它们都在昭示着中国政府和中国公众在发展理念上的一种新觉醒。同时,也在有力地证明:中国人的科学理性和科学意识与世界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较,已经从“跟着跑”开始变为“并排并肩跑”,有的时候在有的方面,中国人甚至还能处在“领跑”的位置。这些也让人看到,中国在推进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采取的加大科技创新的种种措施和手段,已经取得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这样表述他在阅读法国伟大的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小说时的感受,他说,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让我的头脑充满了无尽的想象”。
是的,无尽的想象伴随我们人类在黑夜里踽踽独行,在科学的星辰大海中摸索前进,只要有未知,就会有突破未知边界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乳名就叫好奇心。
白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