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不意现在尚留人间,被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军部,以后结果怎样尚不可知,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
在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刘伯坚烈士纪念馆,一封刘伯坚在狱中写下的遗书影印版如此写道。写信时他并不知道,妻子已先他一步在闽西游击区牺牲。
他在信中叮嘱自己的孩子要继续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充分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催人泪下的家国情怀。潇洒的笔迹中“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豪言壮语,在今天看来依然感人至深。
日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跟随中宣部“重走长征路”采访团走进巴中,一件件档案、一张张照片,一处处故地、一个个人物……见证着共产党人舍小我顾大家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明的组织纪律。
巴中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在这里,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446位将军留下过战斗足迹,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4.8万人壮烈牺牲。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之际,川陕苏区也面临着国民党100余个团30万军队的“川陕会剿”。次年3月,红四方面军配合中央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此后撤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是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毛浴古镇召开的党政工作会议上统一确定的十六字全军训词。如今,这也成为巴中脱贫攻坚的训词。
“这精神一直激励着巴中人民,激励着新时期的我们,不等不靠,继承发扬红军精神。”巴中市委书记冯健说。
“红”与“绿”成发展关键词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境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在几年前受交通、设施环境等因素影响,前来观仰的人并不多。2012年市县两级完成了陵园扩建,总医院旧址群和王坪新村的修缮。2013年元月,陵园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年接待游客在50万人次以上。
该县副县长李斌介绍,2012年全村就已经脱贫。现在,王坪新村的农家乐已有30多家,部分农家乐年收入可达50多万元。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变化成为巴中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缩影之一。冯健介绍,如今“红”与“绿”已经成为巴中发展离不开的两个关键词。
“红”是红色文化。作为革命老区,巴中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线路之一。
今年6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7月底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绿”是绿色发展。巴中拥有57.6%的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的空气质量。然而,在早期,绿水青山并未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明显改观,贫困成为困扰老区人民的一道坎。
为此,巴中将绿色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了起来。冯健介绍,伴随着红色旅游业的兴起,茶叶、中草药种植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都成为农民致富的来源之一。
平昌县驷马镇当先社区发展水乡旅游,58户社区居民开起了农家乐,在旅游旺季,一家农家乐平均每日收入能达到1.5万元。
选择脱贫产业,最看重与农民贴得近不近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提出支持巴中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6条措施,并进而规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地区开展增减挂钩的,可将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政策刚一落地,巴中就“抢抓机遇”,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内跨市流转的地区。3月下旬,巴中与成都高新区在国土资源领域建立对口合作,首批合作达成交易4500亩指标流转,收益13.28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
“没有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就不会有现在的变化。”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就因此受益,沿着成排的独院小楼,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巴州分局副局长吴冬边走边介绍。
该村距市中心城区28公里,地质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2014年以来,巴州区在该村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综合实施土地整理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如今村容村貌大有改观,一排排白墙黑瓦的崭新楼房整洁美观;一条开阔平整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马路两边种着枇杷、蔬菜等农作物。
村支部书记杨彬表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解决了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瓶颈”,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养殖场,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也开拓了增收渠道。
除此之外,南江县八庙镇普照寺村、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等均发展起特色种、养殖等,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金、入股专业合作社分红、就近加入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增收。近5年来,巴中贫困人口由87.1万减少到3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2%下降到10.5%。
冯健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巴中选择扶贫产业的标准,最看重的就是要与农民贴得近,要与贫困人口贴得近,这样才能使农民获得较快又稳定的收入。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