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到纽约曼哈顿,目的不是观光,而是参加一场钢琴比赛的颁奖音乐会,从另一个视角来观察这座城市。
曼哈顿城区是一处近乎四面环水的河心岛,一个多世纪以来的规划建设,使这里的地面交通逐渐形成并沿袭了网状分布的特点,对街道的命名也多为简单明了的数字。卡内基音乐厅就位于纽约市第57街。在音乐厅旁边鳞次栉比的琴房里,触摸每一架钢琴,欣赏琴房内复古风格的油画,从1891年由柴可夫斯基参加首演至今,无数音乐大师曾光顾此地。我无法获知这座琴房是否停留过霍洛维茨的专注与阿格里奇的沉浸,但能够确信的是,从每一间琴房传出的音乐,100多年来从未消弭。
几乎每天都会有高水平的演出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在我们的行程中,恰逢基辛和陈宏宽的音乐会在这里举办,于是我们仔细地规划好时间,在带领学生参加完一场演出之后,迫不及待地赶去聆听钢琴家的演奏。
途经中央公园时,遇到几位街头艺人在很专业的表演。印象最深的是大提琴和长笛的组合,《G弦上的咏叹调》演奏得如歌似泣,令众多游客驻足聆听。
在一座使用着多种语言的城市里,人们也可以通过音乐厅或街头艺人的旋律,得到超越语言的心灵沟通。
出于好奇,我们在艺人的演奏间隙上前与之攀谈。原来,她们是曼哈顿音乐学院和纽约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利用周末出来赚些零用钱,“如果运气不错的话一天能赚到100美元”。当我们问到她们为什么会选在公共洗手间附近表演时,她们笑着说,只是因为“这里人流比较集中”,回答务实、简单,毫无矫饰。那些只为高雅而高雅的粉饰与装束,在她们面前,在大道至简的艺术面前,显出苍白无力的一面。
沿百老汇街区走去,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门口,我们居然发现了一个正在表演的童声合唱团,估计是哪个小学的合唱班的室外活动吧。无伴奏合唱音准节奏都很到位,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泛着愉悦的神情,令我们也不自觉地陶醉其中。
身处曼哈顿,我和我的学生沿着音乐的脉络走走停停,让偶尔自由的行程彻底变成了自由行。有音乐相伴,我们甚至可以用耳朵去辨别街巷,找到来时的路。我仿佛进入了《论语》中描绘的审美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作者简介:肖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兼任中国音乐学院本科钢琴教师。)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投稿邮箱chinausa@aoyou.com
肖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