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长征路·新故事

周家的“秘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31日   03 版)

    93岁的周尚仁老人一直珍藏着一个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回忆,故事要从81年前红军到达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时说起。

    当时,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越岷山,过施窝、大草滩,来到长征途中最为繁华的小镇——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全军人数已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不到8000人。

    历经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红军终于在此迎来一线曙光:当地百姓热情支援粮草物资,堪称“长征路上加油站”;更重要的是,从一张《大公报》上获得了有关于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毛泽东最终作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战略决策。

    1935年红军到达哈达铺,不少当地百姓接他们到家里住,周家也住下了4位20多岁的文工团女战士,其中一位叫何秀英。

    “那会儿我叫她们姨姨,家里做下凉粉总招呼她们吃,4个人一人一碗。她们很喜欢我,闲暇时带我跳舞、唱歌,一起玩耍。”周尚仁印象特别深刻。

    他回忆,后来红军离开,何秀英意外患上痢疾,不得不留在周家养病。病好后,她仍旧要坚持上路追寻部队。

    “她坚持要走,大家劝不住她,就帮助她,奶奶把生面炒熟,用布袋子装起,装得满满的。街坊们给她烙了油饼、带上蒸馍作为干粮。在中学门前的老路上,送她离开。”周尚仁说。

    周尚仁回忆,何秀英一路走到平凉,却被当地群众告知通往延安的重要路口都已被封锁,无奈再次于当年腊月,原路返回周家。“她走了有两个月,从平凉走到天水,转武山回来,对我奶奶说,大部队没找到。”

    自此,何秀英抱着等一两年再找部队的心愿,留在周尚仁家,成为家庭的一员。“她很勤快,在家里啥活都干。”后经村里人撮合,何秀英与一位在当地做买卖的四川老乡走到了一起。

    这段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险。

    1936年9月,红二、四方面军途经哈达铺,停留一个多月。何秀英想继续跟着部队转移,却发现自己已怀有身孕。

    “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去了何秀英家里了解情况,认为她当时的情况不宜再随部队转移。”周尚仁说,当时家人也极力挽留,最终何秀英抱憾放弃了行军。

    一切都像电影中那样充满悬念。当年冬天,国民党军鲁大昌部发起“清乡”行动,不仅刚在岷县建立的3个区、8个乡、35个村的苏维埃政权和工作人员遭到清洗,许多为红军办过事的普通村民也没能幸免。3区之一的哈达铺同样卷入了这场血雨腥风。

    周家闻讯,为了掩护何秀英,在深夜悄悄把何秀英从夫家接了回来,周尚仁奶奶把她安置在院子里8尺深的地窖里,周围用砖巩固,顶端用木材、布袋子盖住,上面再铺上土。窖里搭着木板,铺着被褥,何秀英住了一个多月,每天周家人都从窖口给她送饭。

    周尚仁说,附近的邻居虽不知何秀英藏在周家,却也都保持缄默,闭口不谈镇上有这么一个人,也都是为了保护她。

    周尚仁回忆,当时除了何秀英夫家铺面的王奶奶,没有人知道她藏在周家。屠杀过去后,何秀英恢复了正常生活,从此融为哈达铺的一员。

    如今,当人趴在周尚仁耳边,大声说出“长征、红军、何秀英”这几个字时,常常久坐出神的周尚仁,眼睛会亮起来,脸上会泛起笑容。

    热爱书法的周尚仁,家中挂着不少自己的作品,很多是长征诗词。他最喜欢的一首是《七律·长征》,背诵起来字字铿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31日 03 版

周家的“秘密”
首届京津冀晋蒙青年环保公益创业大赛结束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重要基础
安东尼的中国情结
垄断行业“霸王条款”如何破
青年医生基层行医也能拥有“获得感”
“三冠王”黄明贺:伤疤是荣誉勋章
“吉青吉心”整合资源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