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可以令一所学校发生巨变:校园旧貌换新颜,一届又一届学生新老交替。
同样是20年光阴,也足以缔造一段校园文化的传奇。
在山东工商学院,有一种校园文化传统,校方和学生们共同坚持了20年,全校近三分之一学生参与,普及程度之高令人惊讶。这所财经院校用一场20年不落幕的校园辩论赛树立了一个永不过时的校园流行风尚标,探索出一条培养财经院校学生思辨能力的育人之路。
初探:从盲目跟风到挖掘内涵
很多人还对1996年那场国际大专辩论赛记忆犹新。随着辩论赛在国内高校迅速流行,该校团委感受到辩论赛的影响力,很快举办了第一届校园“挑战杯”辩论赛。
“当时只是盲目跟风,并没有挖掘到辩论赛的真正价值。”多年来一直担任辩论赛指导的前学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邓小平理论专家于全教授回忆说。
借着国际大专辩论赛风靡全国的东风,校园“挑战杯”辩论赛迅速掀起了热潮,学校也从一开始的盲目跟风,到逐渐发掘出辩论赛对财经院校育人的巨大潜力。
“作为经济类院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其重要,生活在繁杂多变的社会,现代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及经济形势作出独有的创新性的准确、迅速的思辨及反应,因此,推广辩论赛、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于全说。
2000年,为了让新生适应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层次,也让各学院(系)选拔优秀选手准备挑战杯辩论赛,该校团委又开展了“新生精英辩论赛”。此后,每年从新生一入校、军训结束之后,“新生精英辩论赛”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成为每年新生一入校接触的第一个成体系的比赛。班级、专业、学院纷纷组织举办比赛、选拔苗子,“入校先学思辨”由此成为学校的传统。
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浸染下,两大辩论赛成为校内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尤其是“挑战杯”辩论赛,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影响力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育人效果最好的赛事。活动从初赛到决赛历时一个多月,每一个辩题都是校园热点,每一名辩论选手都可能成为校园名人,每一句辩辞都可能是校园流行语,以至于3月被学生笑称为学校的“思辨月”。
在校外,该校辩论队也颇有口碑,曾连续3年蝉联烟台地区高校辩论赛冠军,连续获得山东省赛三届季军。在2016年10月于哈尔滨举办的全国“百结杯”辩论挑战赛上,山东工商学院代表队最终打败劲敌同济大学,一举夺魁。
“经常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思维更加理性、口才变得更好。因为经常一正一反辩论,学生对事物有更清晰全面的分析,三观也变得更正,体现出了寓思想教育于辩论的好处。”校团委副书记董艳说。
如今,校园辩论赛不仅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品牌,而且成为用人单位高度认可的成长履历。董艳注意到,在即将开始的学校2017届毕业生招聘会上,有很多用人单位将参加过辩论赛作为优先录用的竞聘条件。
坚守:日渐式微下,如何扩大影响力
从事过10多年团委工作的学校前任团委书记、现任学校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新瑾表示,在校园辩论赛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受专业背景的影响,有一定的思辨文化基因,但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很多校园文化在网络文化面前相形见绌,辩论也不例外。
“解决的方法只有两个:一是让两种文化形态结合;二是在多种文化形态中把辩论文化作出特色。”李新瑾介绍,“我们在这两方面都有探索,但重点在于后者,就是辩论赛坚持海选、坚持人人参与。”
一直以来,“新生精英辩论赛”和“挑战杯”辩论赛坚持海选,每个班级先分别举办班级比赛,推出选手代表班级参加院系比赛。每个班级、院系都储备了大量擅于辩论的好苗子,并有自己的组织架构和训练体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种辩论训练和比赛。优秀选手可利用学校举办的辩论比赛作为平台,层层脱颖而出进入校辩论队。
“学校的选拔和激励机制非常好,我自己也是在海选中与辩论结缘,后来被层层选拔至校队。”已经毕业的第七届校辩论队队长刘南深有感触,“辩论最忌讳千篇一律,海选的好处就是每个人都有参加的机会,学校也可以从中挑选出不同风格的优秀辩手。”
为了形成辩论赛“全员参与”的氛围,校团委将成立于1998年的管理系社团“冲浪口才协会”提升为校级社团,每个周末都举行辩论和相关培训活动,广泛征集社会热点辩题,并提前在全校公布,指导老师现场作辩题综合分析和相关讲座,在校学生只要登记就可以成为辩论活动的成员,活动现场可随时举手发言。
效果显而易见。在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冲浪口才协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0年前后几届会长都被学生代表选为校学生会主席或社团联合会主席,协会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同时,活动也带动了更多学生向社团靠拢,得到了辩论和思辨方面的锻炼。
“校团委作过粗略统计,在学校参加过辩论活动的学生占学校全部学生的比例高达30%,再加上每场的观众,真可以算得上是人人参与。”董艳说。
由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辩论赛非但没在校内萎靡不振,反而历久弥坚,发展壮大,每年比赛通知一下发,连鼓动宣传都不用,学生自己主动报名,参与热情高涨。
董艳介绍,2016年的“新生精英辩论赛”吸引了1000余名学生参加,比去年增加了13%,占学校今年入学新生的五分之一。此外,校团委还探索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直播的形式,尽管目前赛程还未进入决赛,但粉丝在线观看数量已突破3000人。
收获:辩论有声 育人无价
“这些年我们通过组织校辩论队还发现一个现象:凡是从校辩论队走出去的孩子,踏入社会后都发展得非常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也充分说明了思辨育人的功能。”曾担任校团委书记的学校宣传部部长李君说。
校团委曾针对辩论队的成员作过一个近5年来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孩子相比同届的其他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交际范围更广泛、对职业和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更高。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经过辩论队选拔培养的1400名毕业生中,30%进入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接近20%的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部门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走上了中级或者高级管理岗位。”董艳介绍说。
目前担任某中外合资企业投资并购管理部副总经理的刘南回忆起大学4年时光,她认为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参加辩论赛”。
“很感谢学校对辩论赛和思辨能力的重视,我在辩论赛中锻炼、提高了思辨、口才、组织能力和责任感,辩论教会了我在工作中做完全的准备,也可以让我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是这样的锻炼能让我在对外合作工作中把握对方的心理,控制节奏。”刘南说。
20年来,该校辩论赛助推培育出大批优秀学子,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榜样的存在,也让学生们切切实实感知到了“思辨决定命运”,反过来助推了辩论赛在校内的火热发展。
“抓住校园内这部分喜爱甚至痴迷于辩论的同学,给与他们充分的制度、理论和情感上的支持,增强这些孩子的团队凝聚力和辩论热情,让他们传帮带、不断传承发扬校内的辩论文化传统,是辩论赛一直有影响力的重要保证,也为财济类院校提供了一条育人之路。”李新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