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们从河南来到北京,好不容易扎下根,她却又选择回去,李敏说自己经历曲折。在北京长大,还是北大的毕业生,创业却来到了驻马店,好多人不相信她的经历,觉得她吹牛皮不打草稿。家里人都反对,又说服不了,她说是为了爱情和事业。
她开了两家淘宝店,一个卖服装鞋帽,另一个卖土特产。前者一天收入一两千元,后者保本经营,生意温温吞吞。她不甘心,前两年,又尝试做生鲜电商平台,折腾半天也没赚到钱。她纳闷了,河南的农产品这么好,为什么卖起来这么难?
这两年,她找到灵感——S2b2c模式,又办起了“来村网”,具体就是:她通过对接上游企业供应链,形成了种植订单,以众筹的模式派给B,B是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再派单给C(农户)种植。
“不坑农民”是这一模式的亮点,她与农民签订最低收购价:如果市场价格低了,她按照“保护价”收购。如果高了,按照市场价收购。用这样的方式,她今年收购了1000吨干辣椒,给贵州某知名辣椒公司供货。
共青团陕西省青年发展部筹备组组长、农村电商专家魏延安判断,青年电商创业的商机已经从电商平台创业,转为服务商创业。服务商,成为创业的“新风口”。
吸引“海归”来贫困村开公司
刚到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元力村,来扶贫的单振风连下巴都快惊掉了——没想到这里这么穷。作为团广西区委派驻这里的第一书记,他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缺水、缺光、缺地,人均只有2分地(1分就是66.67平方米)。村里户籍有2569人,常年在村里的只有六七百人。
如何带动致富?他想到了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要成立公司!走访,他把村里的年轻人拢在一块交流。有位年轻人,是退伍军人,是好苗子,单振风先带着他成立了公司,90%的股权归村里,10%的股权归这位年轻人。
县里有人对单振风颇有微辞:不好好做日常工作,却在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开公司,简直就在“瞎闹”。
“这是一个空壳公司。”单振风没管这么多,心里却有一本账,他盘算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建一个平台,把农产品放在网上卖,开张,再吸引投资人。他发现县城有年轻人是“海归”,费了一番口舌,说项目,画大饼,说服他们来村里投资,成功。在村里开了一个会,49%的股权给创业的年轻人,村里的股权占到51%。
有了投资,他们在村里找到能人,说服建立10个合作社。阻力却如期而至,有农民觉得自己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没赚到钱,凭什么要听这些娃娃的话。
如何说服农民?比如,养跑山鸡,他们根据订单,与农民签订协议,免费提供鸡苗,但前提要按照规定的养殖方法,7个月后到期,每只回收价在六七十元。为了约束农民,他们还会收取1000元押金。一旦鸡苗有损失,且责任在农户,则需要按照14元一只的价格赔偿。一看别人赚钱了,原本观望的农民也“眼红”了,求着要加入项目。
有这样一个规律:农产品在线上卖,赚吆喝,在线下卖,赚实惠。
单振风分析,农产品包装好了之后在某知名电商平台销售,要花钱买流量,还要打价格战,有时候不赚钱甚至是亏钱。
盈利,还是在线下,他们的法宝是渠道。公司聘请了几十名销售跑渠道,挨家挨户去跑,比如哪个单位的食堂需要牛肉,他们可以送货上门。“我们的本地优势体现出来了,送货上门还能保证新鲜,这是线上销售做不到的。”他说。
他提出,涉农创业中农产品生产不是难事,渠道建立却很难,必须靠优质产品和信任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一个月卖6000只鸡,每天有四五辆冷链车来往送鸡肉和牛肉。2016年,该公司实现了627万元的销售额,利润率30%。世界银行注意到他们的扶贫项目,今年给了300万元资金,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个穷村,有了资金结余,修自来水管、资助47名留守儿童,还成了县里的致富样本。当年不理解单振风的人,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用一款小软件“撬动”农民生活
今年50岁的国家农技推广员杨超,来头不小:正高职称,相当于教授,还是商丘的人大代表,他是团队的“精神领袖”。这几天,他带着一群年轻人来到杨凌,参加盐商杯第四届创青春大赛,项目是支农宝。
能解决啥问题?老杨拿着宣传页介绍:“我在农业部门工作,遇到的困扰就是农业技术沉不下去,农业技术要推广,只能和农民面对面交流,难。”
如今,他依然常常会遇到农民从几十里外带着作物样本,找他诊断问题。支农宝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老杨整合了当地的农技资源,嵌入到支农宝,农业专家在线答疑解惑。软件还很智能,根据用户所在地,推荐本地农业信息。
有这样一种趋势,涉农创业前几年流行在平台上卖产品,这几年,流行在手机端提供指尖上的服务。
老杨说,这款软件要把信息“一网打尽”,还实时显示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方便农民查询价格。
老杨提供思路,年轻的技术团队为他实现。在创业中,他并没有拿股权和报酬。他并不在意:“国家给我的待遇很好了,我很满足。还要感谢一起创业的66位年轻人,实现了我的农业梦想。”
老杨坚持认为,支农宝先别着急赚钱,要把服务做好。他粗略估计一下,未来中国农业服务的市场有50亿元,不愁软件没钱赚。
其中,支农宝有一个端口是贷款保险。农民有贷款需求,把信息发布后,由银行来抢单。刚开始有银行不以为然,后来发现,这项功能开通第一天,就有一百多条贷款信息,主动找他们合作,信用优质的农民成了香饽饽。其中,不仅仅是银行之间的竞争,互联网金融公司也加入了竞争,受益者还是农民。
杨超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支农宝还有类似农产品淘宝的交易功能,6000多个商家在线上,商品超过一万多种,现在免手续费,盈利通道随时可以开启。但老杨认为时机没有到,软件在各地招募了代理商,扩大信息的覆盖面。
杨超说:“16个月的时间,支农宝用户超过了70万用户,把农业服务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
给农作物CT背后的金融服务
记者观察,本次大赛有一个特点,选手展示的实物少了,并不是选手“偷懒”,而是项目的科技含量高了,没法通过实物展示出来。
有这样一群参赛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卫星遥感图,分析光谱反射,就能判断农作物是否遭灾。这项技术可以在农业保险中应用,更加精准地判断农作物状况。他们,还扮演者农业技术服务商的角色。
团队是吉林省中农阳光数据公司,项目经理于福东介绍:“同样是玉米的光谱反射,下过雨的与没下过雨的光谱显示不一样,山坡上的和平原上的也不一样,海量的数据需要建立分析模型。”
他曾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一个县就跑了100多个点位,对模型进行校正。打一个比喻,他们给农作物做CT时会更加精准。
以往,农业保险理赔时,理赔员不能一家一户都走访完,只能根据一个村受灾的情况进行推测理赔,甚至只凭村民的描述,理赔时难以做到精准。有了这项技术,一旦发生灾情,根据遥感就能研判灾情,科技人员再到现场几个点校验,灾情一目了然。
于福东介绍,这项技术可以降低保险公司10%左右的理赔成本,减少不合理的赔付在20%左右。
吉林省中农阳光数据公司负责人赵明介绍,今年团队预计收入达500万元,利润不到100万元。他分析,中国未来农业的增长点在于——第三方的农业服务,包括科技和信息服务。
赵明曾对美国农业进行考察,他发现,即便中国的新农人与美国农场主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的美国大农场主,对农业金融非常熟悉,通过期货和农业保险来对冲当年农业的风险,让这个靠天吃饭的职业变得更加稳定。
他判断,中国需要大量的第三方农业服务企业。中国农业还停留在传统农民管理十几亩农业的概念里。未来中国土地大规模流转后,若要实现规模化,一定要靠科技实现精耕细作。
“作为新农人,没有必要一股脑儿全部做电商,可以做细分的农业服务领域。”他认为“风口”就在这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