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7年09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她和她的3900绣娘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9月18日   T02 版)

    “盐商杯”第四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商工组刚一开幕,李晓丽就获得了开门红:她的展台门口贴满了“寻找独角兽”的圆形标签。这是大赛设置的一个环节,观众喜欢哪个项目,觉得哪个项目好,就把手里的标签贴给谁。

    看着密密麻麻的标签,李晓丽心里乐开了花,“我们的项目好呀,你看,传统的刺绣文化,纯人工的,多漂亮!”

    李晓丽来自山西省灵石县,那儿有着古老传统的刺绣手工艺,她带来的项目就是刺绣衍生品的开发项目。

    事实上,在做这个项目之前,她过着挺舒服的小日子,在北京的企业已经走上正轨,有固定的客户,不用费心费力开发渠道。可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情让她把这个项目抓在了手上。

    “我们要把传统的刺绣文化推广出去,传承下去。”相比赚钱,李晓丽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社会的潮流发展越来越快,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喜欢。

    她还记得刚刚推出产品时,年轻的顾客嫌弃的眼神,“你们这是什么呀,这么土这么丑!很多年轻人会这么说。”李晓丽说,她也在思考,难道这些传统文化产品真的没有“出头之日”?

    李晓丽不甘心,在对市场做了全面的评估之后,她觉得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们的产品呈现形式,“年轻人喜欢新颖的东西,但并不是排斥传统文化本身,我们可以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结合年轻人的口味。”

    于是,一系列新的刺绣产品被设计出来,绣着熊猫竹叶的小屏风,带着花纹的胸针,小花点缀的发簪……这些产品一出来,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这一次,没人再说他们的产品土。

    “我要把这些土文化做成高大上的产品,做成精品,推向更大的市场。”李晓丽说。

    为了开拓市场,推销品牌,她经常在路上,“就是每天出差跑来跑去,把我一个月的火车票拿出来,那是很长的一个单子。”因为忙碌,她常常很久都见不到孩子。

    这样的努力换来的结果是市场的认可度,不仅是中国的消费者,连国外的企业都找上门来。有一次,有一个日本的企业看上了他们的刺绣,非要定制一批当做礼品,李晓丽的员工们赶着给他们做出来了。

    这事让李晓丽挺高兴,“我们的产品也能走出国门了。”

    除了企业的生产销售,李晓丽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去各地比赛展览,并不是她热衷于这种活动,她是想走上更多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

    如今,李晓丽的灵尚绣品有限公司在山西已经有了四个加工基地,培训了3900多名绣娘成为他们的员工,解决了她们的就业。而她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去传承这份文化事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9月18日 T02 版

“第三方服务商”成创业“新风口”
“互联网+”下的创业者 前路困难偏向前
她和她的3900绣娘
“我的痛”治“市场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