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组在陕西杨凌开幕。不少创业者通过“互联网+”模式推出各色各样的项目。“互联网+”这一条路也不是一番风顺的,但敢于攻坚克难是创业者的特色,就算很多时候不被理解,他们也会迎着质疑果断前进。
拍卖进取路,一路不停息
王智力刚刚送走一位来访者,紧接着又迎来了一批来访者。每一位来访者向她了解她带来的项目时,她总要努力解释一番,尽管这样她也不敢保证每一个听完她讲解的来访者都能理解她带来的项目。王智力带来的项目是一款农特产品拍卖项目——侬拍拍这个来自福建的初创组项目。
也许你见过艺术品拍卖、古玩拍卖甚至房屋拍卖,但是将农特产品进行拍卖,在国内还是一项比较新奇的拍卖项目。拍卖是一种高效透明的农产品批发交易模式,在农产品流通市场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农产品拍卖已不是新鲜事。
侬拍拍的创始人在一次出差途中偶然发现,在福建建瓯,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代理商在各个村里进行采购时,采用的是竞价拍卖的方式。这种方式解决了农产品销售传统定价方式的缺陷,也让农民可以根据需求竞价式销售农产品,体现了农产品的品牌价值。经过长期的调研,团队将互联网引入农产品拍卖中,打造了国内首个集农产品拍卖、互联网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当然,新鲜事物甫一面世想要被人接纳都是不容易。“合作社的农民、甚至是一些教育专家,不是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对于我们的农产品拍卖形式通常是不理解的。”起初侬拍拍拍卖的是所有农产品,而当地农民能在线下卖出去的东西并不会放到线上进行拍卖,拍卖的都是一些在当地卖不掉的产品。
于是,侬拍拍很快将自己的拍卖内容进行调整,按照现实的消费需求,拍卖具有地理标识的农特产品。侬拍拍也并不是只做拍卖的中间者,团队为农特产品设计有地域特色的包装,为农特产品打造品牌,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推广。
侬拍拍除了为农特产品设计包装和文案,还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侬拍拍采用会员制度,农产品供给侧和需求侧都能获得更多更方便的竞价空间和产品竞拍选择权,切实保障农产品拍卖双方的权益。团队为平台配套构建“农产品拍卖质量检测标准”,作为侬拍拍平台农产品拍卖交易准入门槛,同时将计划推广形成农产品拍卖行业标准,让所有通过拍卖方式进行交易的农产品都能有标可测、有源可溯,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这是侬拍拍一直在做的事情。但由于没有实体成果,不少人都对侬拍拍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推广,让更多的农民认可我们。”侬拍拍在不断向着农业领域更深处进军。
智慧农业园艺,走近千家万户
成长组的卢纯带着他的“掌上家庭园艺微生活共享平台”项目来到了本次大赛。这个由研究生团队设计的项目将农业种养、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刻挖掘各要素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提供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创造休闲舒适的农业环境,为生活添加更多的优美景致和人文关怀,努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中的掌上农产品超市App,形成农场+企业+消费者的快速营销模式。“举个例子,我们在小区内接收订单,你可以提前一个月订你想要的蔬菜,我们的农户就按需求去种植。”卢纯说,这是在帮助居民和农户养成一种良好的消费模式,需求有多少,供给就有多少。不仅能保证生产不浪费,也能保证价格的稳定。此外,他们还建立了动态监测系统和农产品溯源系统,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和肥料用量,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此外,植物盆栽蔬菜也是他们项目的亮点之一。现如今,越来越多人在家中种起了植物或蔬菜,但大多是些简单易成活的种类。有些人虽然有心种植各类植物,但因为技术等各方面问题导致种植不成功。卢纯团队在种植基地将一些不容易成活,生长周期较长的果蔬培养到生殖生长阶段,然后供用户选择感兴趣的种类,为居民提供成活的半成品蔬菜种苗。如果果蔬出现问题,他们还能提供“看病诊疗”服务,如果厌倦了现在种植的果蔬,还能马上更换成另一种植物,这样就能保证家中四季都有绿植。
这个一直从事园艺事业的小伙子同样也需要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他一直致力于标准化种植,通过绘制植物生长曲线来达到每一批植物的统一性。而在与农户合作时,农户往往不能理解他的做法,还是按照曾经的习惯来种植各类植物。而在用户心中,对于植物的养植还是停留在“一盆花想养一辈子”的情况下,要想转变这样的习惯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卢纯相信,现在园艺绿植市场前景还是很好的,自己的团队有着新兴的概念和无法取代的核心技术,未来定能做得更好。
文创农旅一体 打造中国柿乡
当提及柿子,你想到了什么?除了吃,来自陕西的“柿子红了”项目团队围绕着柿子,开发一系列产品,除了传统的柿饼外,更是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文化产业,通过乡村民俗村的开发,带动吃、喝、玩、学、动一系列活动。为了配合乡村民俗的有效开展,他们相继开始着手并研发柿叶茶和柿染工艺品等附加值高的产业,围绕柿子做更多更好的产业链。
富平是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国柿乡,栽植柿子历史悠久。唐代开始栽植柿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明朝时,富平柿饼的制作工艺就已经十分成熟,早在万历年间就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后成为陕西的名贵土特产,出口韩国、日本、俄罗斯等,驰名海外。
在富平,通过柿树认养,运用“柿子红了”品牌化运营和“互联网+”的模式,以订单农业和契约认养的方式,让柿子产业成为老百姓的朝阳产业。整合农作物四季观赏、园艺习作、农耕活动及传统农艺,打造出具有柿乡特色的乡村游,还让游客亲自体验耕作、栽培、制作柿饼及民间艺术活动,带动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除柿乡村落中的场院空间外,还规划设计了关中刀客博物馆、东府皮影博物馆、柿染手工坊。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使各类民俗文化以可视、可触、可体验的形式被人们感知,以现场展示、制作与销售的方式,吸引游客亲身参与,增加互动性。
此次“柿子红了”项目的代表代倩表示,起初当地农户并不理解这个项目的成立,担心他们会对自己的柿子销售造成影响。但随着“柿子红了”品牌的知名度提高,富平柿饼也开始进入更多人的眼帘。为了扭转大众对柿饼加工不卫生的印象,团队引进了现代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并利用一种延长柿饼保质期的方法,使生产出的柿饼柿霜白净、质地柔软、保质期在8个月以上。
代倩说,做这个项目就是为了一个情怀,就是想要将家乡的柿子产业做得更好。“我用我所学的专业为我喜欢的东西做设计,做宣传,我是很有幸福感的。”
这些在创业路上走着的人,无论前路有多么艰难,他们都能用一颗满腔热情的心去面对。“互联网+”还在不断催生着更加丰富的项目,谁也不知道未来如何,但是可以知道的是,这些创业者会坚定地走下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