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画册《字绘武汉》,用手机轻轻一扫“黄鹤楼”,伴随着独特的武汉方言,一只黄鹤就会在书上翩翩起舞,展翅飞入云中。
在AR技术下“活起来”的地标汉字,是由武汉工商学院教师徐郑冰的团队一手打造,将武汉的文化地标和风土人情画进汉字,让城市记忆活了起来。
作为武汉本土的网红级文化产品,不久前,徐郑冰团队的“字绘”项目获得了由武汉市科创天使基金领投、创星汇基金跟投的500万元天使轮融资。
这不是徐郑冰第一次创业。
2006年从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他就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影视动漫公司,从事设计和艺术专业培训,参与过《蓝猫淘气三千问》《熊出没》《阿特的奇幻之旅》等动画片的幕后制作。
“巅峰时,公司一年流水额有上千万元,制作团队100多人。”徐郑冰说。
2009年,徐郑冰多了一重身份——武汉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开始在学校和公司间奔波。
一次外出旅游时,徐郑冰看到一种明信片,“手绘描画古镇景点,游客很喜欢,卖得很好”。手绘风格给了他启发,却觉得它们设计太过同质化。
徐郑冰琢磨,“能否设计出一套有强烈地域符号的手绘品牌?”
彼时,创业第四年的他也正陷入事业的低谷。
“一直从事幕后制作,缺乏原创的核心能力,公司业绩开始下滑。更激发了自己要做原创作品的想法。”徐郑冰将重心转到对设计的追求上。
无独有偶,一次学生上交的用汉字笔画填充图案的作业,激起了徐郑冰的创作灵感,“手绘城市里的地标汉字,描画城市记忆,不正符合对原创的追求?”
凭借10多年的职业经验,徐郑冰判断,“字绘”的创新一定能赢得市场认可。
2014年秋季,武汉工商学院推行教改,开始招收品牌设计实验班新生。徐郑冰根据多年艺术设计经验进行教学。
当年11月,他将“字绘”的创新设计理念,融进设计课堂,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用手绘汉字表现武汉。
“展现武汉的美术作品并不少见,但这种设计从来没有过,有挑战。”徐郑冰自己筹资,带着创新实验班大二、大三12名学生组成团队,利于课余时间,开始创作。
黄鹤楼、昙华林、归元寺、户部巷……队员们穿梭于武汉三镇,对遴选出的34处地标建筑进行了“扫街式”观察,包括街头巷尾的历史、现状、趣闻,再将这些内容整理成画,填充进勾勒好的大字里,根据字形填充,融入动漫、国画等,绘出一字一景,最终成为一段可贵的城市记忆。
这些画作被命名为“字绘武汉”。字绘,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类手绘作品的亮点,它的创作速度与体量,也是大多个人创作者不可企及的。
“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能接受市场的检验。要把作业变成作品,再变成产品,最后变成商品。否则就是孤芳自赏。”徐郑冰深有感触。
来自湖北襄阳的王曼婷,在老师的指导下,历经多方研究和实地考察,逐渐找到了利用建筑来展现武汉魅力的方式。
设计“汉口”艺术字时,她将长江的波浪、龙王庙、码头航运的情景、中山公园摩天轮等融入其中,“设计中也增强了对城市人文的理解”。
学生手绘的“起义门”3个字完整再现了武昌首义,令徐郑冰最满意,“有起义门、士兵吹号角,在炮火轰隆中奋勇杀敌的画面。”
两年多来,字绘团队用脚步丈量江城的每一寸街景,将散落在街头巷尾的人文历史,勾勒进笔下的汉字。
满腔心血投入“字绘武汉”创作的徐郑冰,一开始并不为周围人所理解。长时间重复性的创作,甚至让队员对徐郑冰产生了质疑。
“学生们问我,我们做这个到底有什么用?”不只是学生,同行也不理解。在他们看来,全篇字绘形式的创作,审美价值有限。
尽管各方都有质疑,徐郑冰对“字绘”依然坚信。“作品融入了城市的人文,有最真实的记忆,能打动人心”。
在《字绘武汉》的书里,还添加了AR技术,下载安卓版“字绘武汉”App,手机对着汉字一扫,江城景点的动态3D效果就跃然纸上,有普通话也有地道的武汉话介绍。
“城市记忆需要发掘创新,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符号,字绘城市,就是一本城市旅行指南。”徐郑冰说。
历经3年,2016年10月,384幅“字绘武汉”作品完工,在湖北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上,一举拿下“最具市场潜力奖”。
2017年1月,《字绘武汉》正式出版。首印的3000册,刚上市就销售一空。这部由学生作业升级而成的作品受到各方好评。不少人表示,“在《字绘武汉》的世界里真正读懂了武汉。”
当年6月,武汉申报全球设计之都的宣传片《老城新生》,甚至将片子的前20秒给了字绘团队。
各方的认可,让徐郑冰觉得辛苦没有白费。上海一家公司找上门,请他帮忙“字绘上海”。外白渡桥、静安寺、城隍庙、沿袭此前的创作方式和风格,将上海的古街、老建筑等著名景点手绘成画。
台湾中原大学一位设计老师看到字绘作品后,也主动联系徐郑冰,要求合作,做字绘台湾。
2017年9月《字绘上海》在上海大世界发布。11月,《字绘台湾》出版发行。目前,字绘红安、字绘荆州、字绘香港、字绘百家姓等系列作品也在规划中。
和徐郑冰合作相交8年的刘林,自己开了一家设计公司。在他看来,字绘项目很有意义。“这在行业内很震撼。画一个字很简单,可画出300多个字,汇成一本书,并且可持续挖掘设计,很不容易”。
徐郑冰最开始做字绘项目时,刘林也替他担心。
“学生都是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参与创作,过程中的食宿交通、以及出版费用都由他自筹。前后画了3年,将一个设计项目做成了一个设计教育领域的课题,有极强的学术和教育意义,适用于各个城市文化的发掘。”刘林由衷地佩服他,“为自己的设计梦想坚持3年,特别能吃苦。”
刘林说,字绘项目为学生搭建了实践锻炼平台,“很多知名设计公司看到字绘作品后,都纷纷找上门,要他推荐毕业生”。
不久前,深圳南山博物馆展出的一场《字绘·文字之美——“关于数字时代的深圳记忆”》,字绘团队打造的1000多件字绘作品,通过手机轻轻一扫“富强”字样,“飞机”“卫星”“火箭”就能跃然而出,令人大饱眼福。
“无论是‘字绘武汉’还是‘字绘上海’,都是在回归城市文化,用汉字展现城市之美。”徐郑冰对未来充满期待:一座城市一本书,实现字绘中国。
胡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