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侗寨里的“小小歌唱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1月19日   06 版)

    灯光亮起,没有事先录音、没有背景音乐,一群身穿侗族民族服饰的孩子,用一段稚嫩清澈的童声清唱抓住了大家的耳朵。随后,孩子们弹起了琵琶,宛如天籁。在《我要上春晚》舞台上,这群来自芦笙笛之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美德村的“小小歌唱者”格外与众不同,清新的表演形式收获了评委们的一致称赞。

    随着领队凤英老师登台,这支小歌队背后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用音乐来还原孩子们的纯真”

    美德村距离贵阳300多公里,村里有302户,一共20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外出务工,侗族姑娘凤英便是村子里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一个。1999年,父亲去世,凤英中断学业走出大山打工,后来,她的两个女儿成了留守儿童。虽然离开家乡,她却一直牵挂着故乡和家人,直到小女儿说了一句“你再不回来,我可能都要记不住你了”,凤英终于作出了最后的选择,“我直接把外面的一切联系都断了,就是一心想回来做一些事,也可以陪陪孩子”。

    幼年时,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凤英跟着母亲和奶奶生活,但村寨里不少同龄玩伴却没她这么幸运,父母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凤英说,虽然自己并非“留守儿童”,但缺失的父爱还是让“留守”二字自小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每当思念父亲时,她总忍不住要听听音乐,唱唱当地的民谣歌曲,渐渐地,凤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3年前,凤英返乡回到美德侗寨,开了一家民宿,接待从各地来旅游的人,同时卖一些民族服饰。她有了时间陪伴自己的女儿,可是村里还有许多留守儿童,那些孩子总让她想起当年女儿的处境,于是她筹备组建了小歌队,“初衷是想用音乐来还原孩子们的纯真,教会他们如何用音乐治愈伤痛,学会拥抱、热爱生活,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凤英说,除了唱歌,孩子们在这里还可以一起学习,小歌队开设有阅读课、户外课、传统知识课,潜移默化之间,侗族文化也能得到传承。

    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时间里,孩子们在音乐的陪伴下成长。美德侗寨里教授唱歌的老师被称为“歌师”,美德村小歌队的“歌师”大部分都是村民,也有少部分是志愿者,他们都是无偿授课。每个周末的晚上,村子里的孩子便会聚集到“歌师”家中唱歌。“歌师”是村子里极受尊重的人,孩子们奏着“琴师”制作的牛腿琴、琵琶,一句句唱着“歌师”传授的侗歌。侗寨没有文字,祖先的传说、侗族的文化历史都在侗歌里。通过口口相传,山中的日子就这样被音乐点亮。

    “这些孩子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

    来到《我要上春晚》舞台上的这支小歌队共有16名成员,其中最大的孩子11岁,最小的才7岁。年纪虽小,但孩子们却已经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们都能独立洗衣、做饭、喂马等。音乐丰富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慰藉着他们的心。凤英说:“音乐是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也很大。”

    吴欣怡今年7岁,因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小欣怡从满月开始就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能走会跑了,她最喜欢的就是坐在门外,静静地听寨中鼓楼那边传来的侗族大歌,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刚学会说话,便已开始自哼听过的音乐了,乳牙还没长齐,就能随着琴声放歌起舞。5岁那年,欣怡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寨里“歌师”家,开始学习民族乐器琵琶弹唱和侗族大歌,刚开始,按弦的手指都起了泡,但她从没喊过疼。如今,每天晚上练习弹唱琵琶歌和牛腿琴歌各两首再睡觉已经是欣怡养成的一种习惯。当年腼腆的女孩,现在已经是小歌队的领唱。

    凤英和欣怡的缘分来自一次偶遇。当时一个小女孩的歌声吸引了凤英,顺着歌声,她找到了这个名为欣怡的小姑娘。望着小欣怡那童真明亮的眼睛,听着她清澈透亮的歌声,凤英仿佛看到了童年时的自己。走访中,凤英发现,与小欣怡有着相同情况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这群侗寨里土生土长的孩子,对音乐有着强烈的渴望。

    自合唱团开办以来,包括小欣怡在内的十几个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凤英不仅教孩子们唱歌,还会安排孩子们参与如同电视上的演唱会一样的集体排练。她说,等这些孩子的父母回到家中,就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寨子里的鼓楼戏台上演出。

    不仅是在寨子里的鼓楼戏台上一展风采,凤英更大的梦想是把动听的音乐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听到孩子们的歌声。今年6月1日,凤英带着孩子们受邀参加了北京“先锋向善”合唱节,引起了广大网友对留守儿童、对侗族音乐文化的高度关注。凤英说,虽然这些孩子都被贴上了“留守儿童”的标签,但其实他们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也喜欢TFBOYS,也喜欢在大人面前展现自己,“这些孩子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

    “这舞台好大好漂亮”

    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对于孩子们而言,更像是一次以歌传情的表达机会。凤英说:“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过年也很难回家。这次带这些孩子来参加《我要上春晚》这个节目,其实是想让孩子们的父母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孩子的演出,这也算是另一种意义的团圆。”

    一首《羊儿跪乳报母恩》,饱含着美德村小歌队孩子们深藏心底的爱。“看着羊儿跪着吃乳报母恩,放羊娃娃暗流泪,自己更要记得妈妈情。”稚嫩的童声和真挚的表达,让这首童谣拥有了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

    在《我要上春晚》的舞台上,当被问到“最想送爸爸妈妈什么礼物”时,一个孩子说:“比较厚的衣服,我看妈妈冬天穿得很少。”

    为了这个舞台,美德村小歌队排练了一个多月,每次排练完,孩子们一上车就睡得东倒西歪。不少孩子是第一次来北京。让一些孩子开心的是,因为出远门,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行李箱。

    作为一个为春晚挖掘输送优质节目的圆梦舞台,《我要上春晚》不仅面向全国征集最优秀的节目和表演者,更是对来自平凡生活中的动人故事极致呈现。美德村小歌队一首来自大山的童谣,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生活的图景。“现在村里的留守儿童减少了很多,很多孩子的父母也陆续回家了,村民在县城里就业的机会多了。现在搞乡村旅游,大家也在琢磨怎么在家更好地立足,什么样的旅游形式才适合我们。”凤英说,音乐照亮了他们的生活,美德村小歌队也在继续壮大。

    “凤英姐姐,这舞台好大好漂亮,比咱们村的戏台大多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到北京来读书。”表演结束后,小歌队的一个孩子对凤英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1月19日 06 版

侗寨里的“小小歌唱者”
大型民族舞剧《天之路》讲述青藏铁路建设故事
草原上的“警邮便民服务车”
贵州丹寨的“指尖技艺”
玉屏柿子丰收了
深圳海关“组合拳”优化口岸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