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越南,近日决定提前取消原定将持续至5月下旬的大米出口禁令。这再次引发世界对新冠疫情危机下粮食安全与全球产业链的讨论。
为“确保疫情期间国家粮食安全”,越南于3月24日宣布从当日起暂停签订新的大米出口合同,禁止以任何形式出口各类大米产品,并由此成为疫情发生以来第一个宣布禁止粮食出口的国家。不过,时隔17天后,越南总理阮春福于4月10日宣布恢复大米出口。
对国内粮食供给能力下降的担忧,是越南当初发布出口大米禁令的核心原因。受气候变化影响,湄公河流域降水量自2019年夏季以来持续走低,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越南农业种植受到严重影响。城市化发展也使越南水稻种植面积减少。持续蔓延的新冠疫情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则给越南这一传统农业国的抗风险能力蒙上了又一层阴影。
产量下降与疫情引发的恐慌性抢购叠加,导致国际大米价格大幅上涨。《日经亚洲评论》援引泰国贸易委员会的消息称,今年3月越南大米价格超过每吨400美元,为2018年12月以来的最高。尽管如此,越南大米今年3月的出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减少了40%。
此次越南率先出台大米出口禁令,短时间内便引发了国际范围内管制粮食出口和设置贸易壁垒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据不完全统计,除越南外,目前已有至少13个国家出台了与限制农作物出口有关的政策,其中全球排名前两位的稻米出口国印度和泰国均在其列。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米进口商争相囤货,主要出口商却限制出货,这只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粮食市场供需失衡、投机买卖活跃,若不加控制,或将重演2008年曾发生过的粮食危机。
关于粮食问题的风险,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早已在官方网站表态说:“除非我们快速采取行动,保护最脆弱环节,保证全球粮食供应链通畅,缓解疫情蔓延对整个粮食体系的影响,否则我们面临粮食危机迫近的风险。”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3月27日发布题为《COVID-19: 贸易限制是保障粮食安全最糟糕的应对措施》的文章,承认疫情形势下各国对于食品供给已经产生担忧,“确保本国粮食安全无可厚非”。世界粮食计划署日前也指出,全球已有超过8亿人长期营养不良、超过1亿人需要粮食援助,新冠疫情可能进一步破坏人道组织和粮食安全组织扭转这一趋势的努力。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文章指出,加强对于粮食问题的国际协调更为重要,只有贸易渠道保持开放,国际市场和价格杠杆才能在避免粮食短缺等方面发挥作用。
受各国限量出口影响,中国会不会出现“粮食危机”也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在4月4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近期国际粮价上涨,更多是疫情造成的恐慌性消费的影响。我国谷物净进口量1468万吨,不到300亿斤,占我国谷物总消费量的2%左右。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十分有限。最重要的是,我国小麦、稻谷库存充足,一旦粮食市场出现波动,我国有充分的调控手段进行平抑,完全有能力应对外部影响。
有分析认为,政策对于加剧民众心理和市场稳定性的冲击远比疫情本身更大。换言之,非常时期,市场急需各国政府作出针对性部署,稳定粮食生产供应和运输物流。同时,加强与粮食有关的多边合作,对于应对疫情给国际粮食市场带来的冲击必不可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4月14日结束的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上也重申,“要发挥好10+3大米紧急储备等机制的作用,加强各国协作,保障本地区粮食供给和市场安全,防止出现粮食危机。”
一般而言,在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的时候,包括粮食问题在内,“没有国家是绝对安全的”。各国在所有问题上通力合作,才是抗击疫情的正确姿态。
本报北京4月1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