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5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英子姐姐”团队:点亮贫困孩子求学梦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先藕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5月25日   02 版)

    “英子姐姐,如果没有您的帮助,也许我现在会是一名打工妹,是您改变我的命运,我一定以您为榜样…… ”信中被亲切唤作“英子姐姐”的刘发英,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写信人小琦(化名),出生后被父母遗弃,后被一位老人收养,生活艰难,小学五年级正准备辍学打工时,遇到了“英子姐姐”团队。在他们的帮助下,小琦顺利完成了学业,去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科技大学录取。

    像小琦一样被资助的贫困孩子还有很多。16年来,刘发英用一根网线搭起爱心助学桥,其网络助学团队筹到2480余万元助学资金,助3900多名贫困孩子圆了求学梦。

    30年前,土家族姑娘刘发英年仅21岁,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当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还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她主动申请到这个县最偏远贫瘠的黄柏山乡支教。工作压力大、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初到这个偏远乡村,刘发英内心挣扎过,曾想过离开。

    “生活最没有着落时,学生陪伴在身边,不少家长在给孩子送小菜时,总会给我捎来一些新鲜蔬菜。”山区人民的朴实让刘发英感动。

    窄小破旧的两层土坯房作为教室,容纳了全校190名学生。许多孩子顿顿咸菜拌饭,部分孩子还面临辍学的困境。学校电压不稳经常停电,煤油灯下,学生们与书为伴,那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稚嫩脸庞,深深触动了刘发英。

    当时刘发英每月仅有98.5元的微薄工资,从第一次领到工资开始她便拿出一部分,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解决吃菜、看病、交学费等问题。竭尽所能为山区贫困孩子多做点事,守护他们的求学梦,成为她那时最大的心愿。

    让刘发英决定长期在此扎根任教的,还有一件事。家访时,一名学生的父亲说自己不识字,一次亲戚寄来一封信,他只好请人帮忙读信写回信。作为回报,他帮人家挖了3天坚硬的板田。他说:“刘老师,没有文化的苦头我们这辈子算是吃够了,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也要让孩子多读书。”

    “山里孩子太需要老师,我最终选择了留下。”在18年的支教过程中,刘发英一直在思考,“一个人力量有限,怎样吸收社会力量来帮助山里的孩子?”

    2005年,刘发英接触到互联网,注册了一个名为“英子姐姐”的QQ号。此后,她便通过QQ为贫困学生发帖求援。她在网上公开自己所有的真实信息,并承诺“不从善款中提取一分钱,善款全额资助贫困学生”,建立起“一对一助学”的联系机制,实行“透明助学”,用坚守和诚信换来了网友的信任。

    为让助学渠道更加畅通便捷,2010年11月,刘发英创办了“英子姐姐助学网站”,成立了网络助学团队。

    在刘发英的工作室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一个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很多册子。刘发英介绍说,这是2005年至今,她亲手记录的180本“助学账本”,记载着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两千多名爱心人士的资助。“每一笔捐款的来源,捐款人地址、电话号码、QQ号、金额,受捐学生姓名、学校、年级等重要信息,都详细地记录了。”

    让刘发英印象深刻的一次助学,是为6岁患有白血病的学生小成(化名)筹款。10年中共有82名爱心人士资助他235次,善款共24.16万元。

    16年来,“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帮助3900多名贫困孩子圆了求学梦。“所有的学生都由我和团队亲自走访,必须获得第一手真实资料,给爱心资助人一个交代。”刘发英说。

    “英子姐姐”的助学团队在不断壮大,刘拥军就是其中一名志愿者。他告诉记者,他是被刘发英这种无私的精神所感动并参与其中的。

    如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脱贫摘帽。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推进,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有了兜底保障,“英子姐姐”助学团队也及时调整方向,把助学扶贫对象锁定为贫困家庭的高中生、大学生,作为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一种补充。

    谈到“英子姐姐”团队的网络助学工作,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钦认为其走出了一条“互联网+教育扶贫”的助学育人之路,已成为长阳“助学启智工程”亮丽的名片。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先藕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5月25日 02 版

“英子姐姐”团队:点亮贫困孩子求学梦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董存瑞:擎起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王文成:高压线上展现青春担当
袁隆平同志逝世
武汉市“出彩青春”公益创投大赛决赛举办
“挑刺”的市民来信 登上地市级党报头条
陕西:黄土地捧出红色热土
伏喜胜:做科研就要不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