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工作既是一国之所愿,也是各国之所系,其中既有自我的言说,也有他者的认可,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对话性的观念空间和实践场域。对于一个有着复杂维度的中国形象来说,中国故事的立足点如何找寻,中国故事的突破点如何发掘,成为对外传播工作长期以来的重心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新时代如何系统把握国际传播规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总体性要求。其中,对于多主体、立体式、分众化等传播策略做了明确阐述。
在一个数字革命赋权多元个体,数字平台链接多元社群的国际传播新生态中,作为数字原住民或早期数字移民的青年群体,有着更为丰富的技术素养,更为宽阔的国际视野,以及更具间性的文化精神。如何依托青年群体,尤其是在后疫情的语境下,做好数字空间内的国际传播,搭建基于青年群体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应成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突破点。
数字青年故事是中国故事的生机所在,更容易产生“破圈”的效果。中国青年群体的成长与社会的数字化和平台化进程同向互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青年是数字空间内最活跃的社会群体,是最具传播生产力和社会连接力的“产销者”,尤其表现在游戏、娱乐和社交媒体领域,而这三者极其容易产生国际传播的破圈效果,甚至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字青年一起共同创造超越国别差异和文化模式的第三种文化。第二,青年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从互联网企业员工到外卖小哥,再到正在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和平台化的各行各业中的青春身影,共同构成了一个数字时代的青年中国的劳动者群像。这些连接的劳动者是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的动能所在,也是世界认知中国崛起的代际框架。数字青年的这些活力特征将有力破除国际传播场域中的意识形态藩篱和文化偏见,也驱动着中国故事的年轻化和数字化的转型。
数字平台是青年群体走向世界的主要舞台,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度了解与青年文化同构的各类数字工具的技术逻辑和文化偏向。长期以来,“参与文化”被认为是数字空间内的主要文化形态,创造着文化的多样性,孵化着民主的技术想象,然而,仅仅从参与的角度来进入数字平台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对“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的助力也是不足的。深度拆解全球各类数字平台的技术架构,我们也许可以得出如下阶段性结论:数字化本身就是一个个体化和群集化的辩证过程。个体化指的是个人的消费、展演及其网络化传播,对国际传播而言,是如何精准对位的问题;而群集化是网络行动主义的问题,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非政治性的,即超越时空边界而形成的虚拟社群及其集体行动,对国际传播而言,是如何咬合乃至孵化的问题,使得社群力量主动为我所用。因此,要深入研究跨国和跨文化数字青年的虚拟社群传播机制,才能跟得上国际传播的数字化转型趋势,也将有力参与塑造一个可爱的中国形象。
数字青年是青年群体的媒介化和网络化存在新形态,也是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抓手。这一群体对国际传播工作的启示意义有二:第一,需要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参与者中的代际差异,充分借助青年群体优秀的数字技术素养和文化破圈能力;第二,需要深刻把握数字平台的传播机制,避免单一的工具化解读,尤其是形成新的青年文化潮流的技术与市场动能。
在数字平台的驱动和加持下,国际传播正在往全时全域的互联互通、虚拟现实的交叉互融而迈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亟须数字青年的力量,国际传播的话语和实践也将面临青春化转型。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
姬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