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阅万种人

“于宁姐姐”:游学在路上

邵媛菲 本报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6日   12 版)

    “于宁姐姐”很受欢迎。每次演讲完,台下的中小学生都会给这位曾经在小学时“三年蝉联倒数第一”、如今是清华大学的女博士提许多问题。

    出生在黑龙江省绥棱县一个农场的于宁,2001年作为绥化市理科高考状元,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本科毕业后被学校推荐保送攻读博士学位。

    因为是高考状元,于宁进入大学后经常被邀请到全国各地为中小学生演讲。从本科到博士即将毕业,于宁游历全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我上小学的时候还不到5岁,可能因为年纪太小了吧,小学时我的成绩太差劲了。”让于宁感动的是,即使成绩这样糟糕,每个假期,家里人还是会带着她到处旅行。

    1995年,于宁小学毕业,分数只够进入当地的普通中学。

    “但是我还是在那个夏天来到北京玩儿了,家里人给我报了一个清华大学的夏令营,这个经历,改变了我对于学习的态度。”

    夏令营期间,于宁游览了充满历史感的清华园,通过与很多清华学子交流,年幼的于宁感受到文化与知识的力量。“从那时起,我开始向往这样的人生,我想让自己成为清华学子,拥有像他们一样的谈吐和光明的未来。于是从北京回去,我就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中学时期,与绝大部分中学生一样,学习占据了于宁绝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在高考的压力下,她无法花大量时间外出旅行。

    进入清华大学后,于宁开始了她的游学生涯。除了经常被邀请到各地作励志演讲,她还参加了多项社会实践项目,和同学一起到各地考察。

    因为演讲,于宁接触到了几十万个中小学生,她慢慢看清楚了中国的学生最缺少的东西:第一是生命力,第二是热爱生活的态度。

    “我很难想象,为什么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态度那么消极,生活的理念非常悲观。年龄还小,可是他们某些方面就已经衰老了。”于宁说,自己前几年到各地去演讲,更多是用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一时的失败不要紧,只要怀抱梦想,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同样可以取得成功。可是,这两年她开始讲什么是生命力,为什么要热爱生活,因为这才是整个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东西。

    她特别想告诉更多的中学生,如果你能做到三件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种人,一个人就可以说已经成功了。

    “这几年我为很多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作演讲,我发现大家理解的游学其实大不相同,”于宁说,“现在很多青少年和家长都认为,游学必定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会耽误学业,其实并非如此。”

    于宁认为,游学分为两类,一种是身游,另一种则是神游。

    “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身游历名山大川,读书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神游。青少年游学的关键在于培养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而并非单纯积累旅行经历。多读书,读好书,我们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另外,于宁认为,目前中国青少年游学呈现出成人化、贵族化的趋势,而这并非游学的初衷所在。

    “现在青少年的经济条件比我们小时候好很多,很多小孩几岁的时候就可以出国旅行,一些青年也会像成年人那样,到了一个地方,就马上钻进商场购物,甚至为自己购置一些奢侈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游学的初衷。”于宁说,“我倒觉得游学是件很简单的事,其实完全可以从身边游起。”

    周末,于宁常到北京市的各类博物馆参观,她说博物馆中的每张老照片都真实记录了一段历史,每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隽永的故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纵向的游历,可以帮助青少年深切感受中国历史,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于宁发现,北京的博物馆中有很多志愿者,可以提供讲解服务,“游览一个博物馆,一个外行人去看和一个内行人是不一样的,志愿者是非常好的资源。这样一来,一个人不用走出北京,就可以有很好的经历了。”

邵媛菲 本报记者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26日 12 版

另类陈韵:不盯成绩反倒收获更多
“于宁姐姐”:游学在路上
人人都有一张嘴
王坤琪:脑瘫少年成绩领跑全年级
跟着自己的内心前进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