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3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王雄:三千里汉水淘来“传世古”

本报记者 王晶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05日   08 版)

    汉水曾是与长江、黄河、淮河同样重要的一条河流。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把“江淮河汉”四大水相提并论。可如今,人们对它的印象似乎只剩下“长江最大的支流”这样一句简单概括了。

    湖北籍作家王雄希望重新打捞这条长达三千里的河流中被忽略的故事。10多年来,他在工作之余行走汉水两岸,创作了“汉水文化三部曲”——《阴阳碑》、《传世古》以及《金匮银楼》,呈现出汉水流域独特的“码头文化”、“钱币文化”和“银楼文化”。近日,“汉水文化三部曲”申报了由中宣部组织的“经典中国”国外发行项目。

    “汉水文化三部曲”主要讲述了上世纪20~40年代间,湖北襄阳古城马背巷里三个家族的跌宕命运。它选取汉水岸边的古巷、古渡口和古洲子作为叙事载体,以汉水文化风情和楚风楚韵为故事背景,通过小说中100多个人物,“揭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所经受的苦难,以及人们支撑和承受这种苦难所拥有的精神动力”。

    王雄现任职于铁道部宣传部门,曾在汉水中游的襄阳工作过18年。他的文学创作源于一次偶然的采访经历:1987年,他去采访一位身患癌症的铁路工程师,却意外地发现他的锻炼方式竟是每天徒步行走十几里去汉江边上捡古钱币。

    上世纪80年代末,襄阳正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挖掘机整日在汉江边挖沙子、采石子。沙子被从江底掀起时,潜埋其中的古钱币便像雨点一样坠落下来。有人端着一脸盆古钱币在江边兜售,最罕见的古钱币也只是五毛钱一枚。码头上的老人告诉他,汉水自古就有一个习俗:当地人过渡口时会向江里撒钱币,以祈求平安。时间长了,汉江底就变成了一座天然的钱币博物馆。

    王雄被这种独特的文化风俗所深深吸引。两年后,他以汉水的钱币文化为题材,发表了中篇小说处女作《男钱》。它成为日后“汉水文化三部曲”之一《传世古》的雏形。

    “汉水流域是我国自然地理中南北分界的过渡带,是中国历史上外来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因此呈现出开放性、包容性等多元文化特征”,王雄说:“在历史上,汉水两岸的城镇曾经辉煌也曾经衰落。但其历史仅有极少一部分被书于笔墨。”

    在他看来,汉水被多次改道之后,特别是在沿江穿行的焦柳、襄渝铁路通车之后,其运输功能已经衰减,这条古老的河流随之逐渐被人忽略。汉水的许多历史记忆正在消亡。王雄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墨留住汉水的历史和故事,借以复兴和弘扬汉水文化。

    他四处找寻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碎片,打捞与汉水文化相关的点点滴滴。一次,他在《襄阳地方志》中看到:解放初期,一个名叫贺洲子的封建把头将被政府枪毙时,竟有2000多名民众下跪求情。史志上短短的几行字触动了他。王雄即以贺洲子为原型,创作了反映襄阳码头文化的长篇小说《阴阳碑》。

    王雄对汉水文化产生兴趣,是在更早的上世纪70年代。那时,他还是湖北省乌林山寨的一名下乡知青。一次,几个年轻人在山坡上竟挖出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土瓷碗。有的知青用它们和老乡换酱菜吃,王雄却用这些古碗和一位老银匠“换故事”。

    这位手握摇铃的山寨老人曾在襄阳城一家银楼里做了多年伙计。后来银楼破败,老银匠流落山寨,每日挑着担子走乡串村,为村民把“袁大头”打成银首饰。

    “银楼里不仅有黄金白银,更有辛酸、屈辱、阴谋和罪恶。”老银匠娓娓道来。王雄用古碗唤醒了老银匠的记忆,换来了一整座“银楼”。20多年后,他根据这些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金匮银楼》。

    王雄仍记得第一次看到汉江的情景:1982年春天,他登上襄阳小北门的古城墙,看到码头上密密麻麻的桅杆,城楼边迎风招展的三角旗,当地居民挑着水桶走进小巷……顿时想起唐代词人刘禹锡为襄阳而写的《大堤曲》:“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浆声咿哑满中流。”他感受到“非常古老”又“无孔不入”的文化气场,并产生“一定要写点什么”的强烈冲动。

    20多年后,王雄向记者回忆着当年城墙上受到的心灵冲击:“脚下是厚重的古城墙,前面是逝者如斯的汉江水,身后是车水马龙的闹市,远处是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这静与动、新与旧的更替,让人想起——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文化的博大,历史的厚重”。

本报记者 王晶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05日 08 版

王雄:三千里汉水淘来“传世古”
《雷锋传略》:解读英雄青春密码
雷锋:离普通人更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立足真实
《编外雷锋团》记录560名战友回忆
好汉权延赤的沉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