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边巴次仁:一位村委会主任的承诺

新华社记者 陈寂 吴光于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5日   06 版)

    村委会主任边巴次仁的家里静悄悄,院子里只听得到老母亲打酥油茶的声音。女儿巴桑卓嘎独自坐在客厅里看书,边巴次仁夫妻俩此时正在外忙碌。

    在巴桑卓嘎的记忆里,父母一直都是这般忙碌。作为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的村委会主任,边巴次仁是一个“村里有什么事都需要他”的大家长;妻子色珍,则承担着“家里和田地里全部的活儿”。

    1986年,离乡从军的边巴次仁回到克松村,意气风发。在村民的记忆中,短短几年间,从一个农家小孩出门,到一个堂堂退伍军人还乡。1988年,克松村村委会选举,边巴次仁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从那时候起,就再没有多余的时间顾上家里的事情了。”他说。

    克松村下辖4个组,边巴次仁的家在第三组,村里约定,他兼任第三组组长。“我们第三组是最穷的一个组,每逢节庆,都没有钱办活动。”边巴次仁回忆说。在每年藏历新年、春耕仪式等众人欢庆之时,边巴次仁提前几天出现在每户人家门口,挨家挨户收钱,只是为了凑够买哈达和食品的钱。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风吹到克松村,一辆接一辆的拖拉机陆续驶进村。当上村委会副主任后,为带领乡亲们除掉“穷根”,边巴次仁花2800元也买了一辆拖拉机,率领村里的拖拉机运输队,驻扎在了城里的工地上。那段打工的日子,克松村的小伙子们围绕在边巴次仁的周围,四五个人搭起一个帐篷,吃在工地,睡在工地。

    二十多年如一日,边巴次仁为村里的事情忙活着。2008年,边巴次仁在换届选举中担任村委会主任,他更加忙碌了。他有一本蓝色小笔记本,里面巨细无遗地记录了边巴次仁每一天干的事情。

    ——2011年5月21日。田里浇灌庄稼。一早,开车带着4个组的组长,到村里放水口。整个早上巡逻水源,不让人偷灌水。

    中午,在村里收养老保险金。

    下午,开车去镇上的银行,把收到的钱存进集体账户。

    作为“一村之长”,边巴次仁对克松村近年来的每一个变化都了如指掌。边巴次仁回忆原来的村庄,脑子里是这样的画面:零零落落的土坯房,每家的卧室和牲畜圈舍仅一道矮土墙相隔,房间低矮阴冷,蝇虫乱飞,臭气弥漫。

    始于2006年的西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为每户装修房子的农牧民补贴5000元,为新盖楼房补贴1万元,银行还提供无息贷款。村民们的住房条件迅速改善。边巴次仁说:“现在村里人建房子用上了设计图纸,盖得一套比一套好。”

    2008年,西藏财政整合资金108亿元,实施农村通电、通路、通水、通讯、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六配套”建设。“现在村里路修了,太阳能路灯装上了,自来水管道也通了。原来最大的问题是饮水问题,现在也彻底解决了,这是最让老百姓感动的事。”边巴次仁说。

    如今的克松村,村民847人,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656元。2009年,克松村村民集体联名写了一封《致全区百万翻身农奴的公开信》。信中写道:“50年来的新西藏,家家户户住楼房、穿新衣、吃美食、有存款。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现在的生活。”    

    据新华社拉萨7月24日电

杨正权:27载诚信与慈善感动社会
边巴次仁:一位村委会主任的承诺
我的“大个子”老师
贵州70名受捐贫困生将在京上学
海辩赛:一座以辩会友的桥梁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刘卓志被“双开”
一天内 温州血库从告急到装满
昔日铁堡垒 今朝红八连
务必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全力做好事故处置工作
团中央召开2011年共青团年中工作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