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关村海淀图书城步行街,一棵“中华姓氏文化树”赫然站立在一家店面的橱窗里。从主干到树杈,四百多个姓氏枝繁叶茂。两旁炎黄二始祖像、“伏羲女娲交尾图”与之辉映。很多人在树前指指点点,寻找自己的祖先。涂金灿赶忙上前:“您贵姓?我帮您找。”
其实这是一家书店,涂金灿正是这家书店的主人,专门帮人出自传、写家史、修家谱。有名门望族前来出书、修谱,也有许多普通人的回忆录在此占据一席之地。
“一个姓氏族群就像一条项链,著名的家族和人物就是项链上的珍珠,我想做个将珍珠‘串起来’的手艺人。”涂金灿自信满满地说。
这个中年书商,个头不高,慈眉善目。祖籍湖北孝感的他,当过老师,开过书店,还曾到北大中文系游学,喜欢雨果的《悲惨世界》,喜欢民间文学。除了看书,他没其他爱好,谈起帮别人出自传,修家谱,就两眼放光,眉飞色舞。
书店开业初期,前来咨询出书和修谱的人络绎不绝。早上7点半,他准时来书店开门,迎进等待多时的老人家。老人拿着厚厚的黄皮书稿,他总是先洗手,用毛巾擦干,小心翼翼地接过老人的“心血”,搀着老人来到传记陈列区,再给老人讲解自传的基本情况。
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80多岁老人刘凡志专程从湖北赶来,想找涂金灿出本回忆录。当年一个连队最后只有8个人活着走出尸体堆砌的前线,而今只他一人健在。老人想记录下那段战争风雨,表达对逝去战友的怀念,可总担心自己水平不够,愿望迟迟难以实现。
涂金灿一边耐心陪老人聊天,引导老人回忆,一边拿出本子默默记录。几天下来,本子记了厚厚的6册,回忆录基本素材和大体框架已经有了,老人又花时间进行补充,一本《平凡人生》就讲述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大多时候,客人拿来自传初稿,稿子里的人名、地名、历史渊源等都得核实。“资料的获取可是项技术活啊,您看我不在店里,那都是去找资料了。”他呵呵地笑道。近点的,北京图书馆古籍部、方志部一天能跑好几趟。远点的,山西社科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郑州《寻根》杂志社一个月也要去好几次。每次他都攒着大堆大堆的疑问才出发,像过年之前赶着办齐全部年货似的,生怕错过什么。
店长王大姐说:“店里没客人时,老板会一本本翻看陈列,嘴里还时不时嘀咕一两句:嗯,这段不错,哎,时间仓促,这还差点。”很多从“家谱族谱网”上了解信息的人,也跑来书店凑热闹。涂金灿领着他们在书店转悠:“《寻师访友录》值得一看,这本《胡氏百年家史》的照片也很有历史感。”
天津静海的王氏家族找他,想开展大型修谱工程。派别人,他不放心,于是亲自前往当地,一到地方,他就找来个大黑板,“这是支谱,这是总谱,一定把资料核实准确了。”外场就给家谱工程队打起了“预防针”。通过实地调查、统计,编录人员信息,查阅当地历史、人物资料,并仔细比对旧谱,一个月的蹲点修谱工作最后顺利完成。他也从此成为王家的座上客。
一部家谱就是一段时代的变迁史和一个社会的缩影。在徐氏家族修谱时,涂金灿对照旧谱到徐家登记,“咱女人家现在能进老祖宗谱系不?”女主人满腹狐疑地问,他使劲点点头,会心地笑道:“那是当然啊,现代社会就倡导男女平等嘛!”
提及世界最全中华家谱在美国犹他州的家谱博物馆一事,他叹息着摇了摇头。为了“奋起直追”,他办起了“谱牒学堂”,“家史、家谱、传记编写双周培训班”,“同姓宗亲交流会”等,鼓励更多人参与写传、修谱。
有老人兴致勃勃地前来咨询修谱,可未等新谱修成,人已仙逝。他深感时间紧迫,“这事不能再拖,我们得赶紧开发更专业的修谱软件,也算是帮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
现在,家谱传记书店早已声名在外,而涂金灿帮别人出版的个人自传已多达1000多本,家谱族谱也有50多部。眼下,他迫在眉睫的事便是将涂氏总谱重新修订,切切实实地帮自己认祖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