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的教育财政投入达到其GDP的4%,其中,70%的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使得许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不仅“有学上”,更开始走向“上好学”。
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一五”以来,重庆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的重要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创造了“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
2006年,重庆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普九”全覆盖;2010年,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9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还筹集3亿元“补丁工程”资金,改造和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黑板、体育器材设备、饮水设施等。2004年以来,重庆投入68亿元,建成2080所寄宿制学校,解决了10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寄读问题。
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重庆市于2007年及时将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在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各区县成立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学校经费“统一预算、集中结算”,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同时,重庆市投入401亿元推进标准化建设,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实行城乡同一标准。
过去4年,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庆市累计公开招聘6200名“特设岗位”教师,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了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的“本土化”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