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都死了,没法养了,在等上次政府调研后的处理办法。”湖南湘潭县古云村古城渔场的承包户杨利华说,自2007年以来,村里养猪数量太多,造成环境污染,她今年几十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
古云村离湘潭市有一个小时车程,面积约2.5平方公里,村民1868名。该村有农业部的万亩水稻种植基地,也是全国养猪大县中的重点养猪村。古云村村支书赵炳炎称,“养殖造成的猪粪,村里主要靠沼气池消耗,现在他们已经达到96%的沼气入户率,有的家庭开了两个灶都用不完。”曾几次来村里调研的湘潭市科协副主席胡高飞认为,不仅是沼气池无法消化,将猪粪放在田间做肥料也无济于事。“政府后来在村里开了复合肥厂,一度情势好转。但过了几年到现在也是消化不了。”
今年26岁的养猪大户王刚强告诉记者,现在农民将猪粪做肥料用到田里太多,加上养猪的洗栏水到处流,弄得现在的稻子早熟,而且明显茎杆偏软,虫子增多,农户很伤脑筋。由于当地无河流,村民都是就地打10米左右深的水井取水,然而现在喝的水已感到有了异味。
村民对环境污染的反映引起了湘潭市领导的重视。蹲点该村的湘潭市委组织部长彭雁峰多次组织有关部门人员调研,商量解决之道。今年11月,记者两次到湘潭县古云村走访,发现该村的经济条件在湘潭市乃至湖南省,都属较高水平。该村村民养猪50头以上的有130多户,300头以上的有15户。近年来尤其是今年猪肉价格上涨,让很多养猪户受益。多数养猪户的住房都是别墅模样,装修得富丽堂皇,但无一例外的是,后院臭气熏天。环绕“别墅”周围的沟渠也是死水一潭,臭气扑鼻。在记者走访的几个村组,马路都是当地政府近年来筹资修建的高标准水泥路。为了方便自己的轿车行驶,有的村民甚至在村道与自家的路上铺设条件更好的水泥马路。可道路之间,被踩踏的猪粪随处可见。
湘潭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壁表示,该村的污染问题是养殖过度造成。按照规律,1亩稻田面积饲养3头生猪为宜,因此,该村应该只能蓄养5000头生猪,但实际上养殖数量超过了3万头。湘潭市是全国养猪大市,年产生猪575万头,农民人均拥有生猪达2.78头以上。其下辖的湘潭县也是国家生猪调运的骨干县。古云村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全市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养猪大户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应对这一问题。养了300多头猪的村民易赞强,在市科协的支持下,投入16万元,尝试推行最先进的环保养猪法——发酵床零排放生态养殖;而其他一些村民则采取成本较低的三级过滤池法,试图通过逐级沉淀的方式,让猪粪和废水的污染降至最低。可是,在使用效果和村民取舍的态度上,分歧明显。
村支书赵炳炎等人赞同采用过滤池的方法,理由是如果推行发酵床的零排放法,按一头猪要4平方米面积计算,养猪300头猪需要新建10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猪舍,一次性投入16万元以上,加上消毒等费用,农户承受不起。而过滤池的成本相对较低,每家3个池子,成本约为1.5万元,对于不太愿意作长期投入的村民来说,容易被接受。但湘潭市农办和科协、发改委等部门则认为,过滤池法虽然简单易学,但它主要利用地形落差运作,在古云村这样的平原地带实际效果不佳。
今年11月,湘潭市委组织部将在市委党校学习的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学员分成多组,分别调研鱼塘死鱼事件、养殖污染等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湘潭市委组织部长彭雁峰称,他们主张推行零排放的养殖方式,结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实施以奖代投的方法,以“国家投入+地方配套+个人投入”的方式推行,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同时,准备实行多家庭组合的方式进行联合生产,以便得到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彭雁峰说:“更重要的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单一的生猪饲养已经超出地域能力。我们将尝试推广蔬菜种植、大雁天鹅等特种养殖,从环保养殖的推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逐渐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