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老教师,我今天一天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如果我们的学校没有被撤并,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有着36年教龄的张志学(化名)老师一脸悲伤。
张老师是江苏省徐州市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人,两年前张后屯小学被撤并至首羡中心小学,他也离开了那所他一手重建的学校,到镇里上班。
张后屯小学是一所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学校,是中共丰县县委在抗日时期创办的一所学校,张老师现在办公的院落就是丰县县委旧址,他兼职看守这个革命遗址。
他带着记者参观丰县县委旧址办公室,墙上的一幅照片专门介绍张后屯小学。
图片介绍说:1940年12月,中共丰县县委、县政府在丰北根据地张后屯、大王庄等地创办了抗日流动小学,解决当地群众子女和抗日干部女的学习问题,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边学习边宣传抗日,成为当时的学生兵。
另一幅照片的说明是:1942年8月刘少奇经微山湖西去延安在丰县顺河停留,接见了当时丰县县委书记葛步海等同志,对湖西地区作了“发动群众、减租减息”的重要指示。
“这所小学培养出了许多学生,出了好多干部,我就在张后屯念的书。”提及这所学校的光荣历史,张老师很自豪。
张后屯小学也是村民们骄傲。70岁的张运全老人说:“不但我在这里上的学,连80岁的人都在这里上的学,当时周边村里孩子也都在这里上学。”
1975年,高中毕业的张志学回到村里参加工作,作了张后屯小学的老师。
1996年,由于学校年久失修,张后屯小学搬迁重建,鉴于这所学校的盛名,张后屯、朱洼、张老家、费庄、跌路等五个行政村决定联合修建新学校。
张老师介绍说,修建学校每口人出50块钱,当年还在修建村委会,当年村民每口人要交500多块钱,因为这所学校,这里的人都很重视教育,许多村民交不起钱,背着麦子抵交办学款。
重新学校钱款不够,苏浙商会还捐了10万元,修建学校需要20亩地,五个村挤出各自的机动地筹地建校。
张老师说,五个村的村干部亲自坐镇,老师们出义务工,全力以赴兴建新校区。
一个暑假两个月时间,张老师没有回家干一把农活,一所新学校终于建起了,校区主干道是八米宽的柏油路,宽敞明亮的教室,用炉渣、白石灰铺就的跑道,正规的篮球场,张后屯小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学校。
参观者络绎不绝,丰县教育局曾组织全县各乡镇的教办主任到学校来参观,张后屯小学被评为徐州市中小学百佳校园竞赛优胜单位。
美丽的校园也成了青年教师们向往的地方,有一年,张后屯小学一次来了了五名新教师,学生一度达到了八九百人,每个年级都三个班,设有小学部、初中部,孩子们上学也都很方便,最远的也就三四里地。
2005年,随着一轮合班并校,张后屯小学初中部被撤,并进了首羡镇中学。随着教育资源的转移,一些离镇里比较近、交通便利的村子开始把学生送到镇中心小学读书,张后屯小学学生数量开始减少。
2009年,又一轮合班并校开始,但张后屯的村民和老师们还心怀一丝希望,毕竟,张后屯小学是一所有历史的学校,有着光荣的传统,不能说撤就撤吧。
但消息很快传来,张后屯也在撤并之列,一些村民坐不住了,开始找村支书反应,村支书也坐不住了,专门到镇里找领导。
张老师感叹说:“但合班并校力度大,一个书记也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还是撤了。”
和他们一起被撤的还有沙河店、茌李庄两所小学,张后屯小学最大。
张老师说:“实际上我们不存在学生锐减而被撤并的说法,当时我们还有130多个学生,12个老师。”
并入首羡中心小学后,张老师每天骑着电动三轮车上班,顺便带着孙子孙女上学。
合并后的首羡中心小学成了一所大学校,有1300多学生,25个班级,最远的学生离学校有十里地,许多家长骑电动车接送孩子上学。孩子上学远了,这给村民们带来的不仅是不方便,还有经济上的负担,坐校车每月要150元,午饭要90元,一年下来多掏2000多元。
做了一辈子老师,张老师对合班并校持支持态度,毕竟镇上的小学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但就是教育投入不足,相关设施条件没跟上。
张老师的说法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印证,一些家长抱怨说,去镇里上学交通很不便利,学校没有校车,孩子们只能坐社会车辆。学校也没有食堂,中午不管饭,孩子们中午放学后就被学校赶出了校门,只能到附近的居民办的小饭桌去吃饭。即便是冬天下雨,孩子们冷得没地方去,学校也非要等到上课前才开门。
本报江苏丰县12月13日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