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谁是中国首富?100年前,谁是中国首富?那么,10年前呢?”
邓中翰用排比式的问句,开始了精彩的报告会。
“可能大家都说不上来,但是,人们会记住牛顿、爱迪生、乔布斯……他们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在他看来,创新创业,是改变人类生活、推进文明进程的关键词。“青年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如何成长?”他说,途径之一,是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6月1日,重庆大学民主湖学术报告厅,受聘成为重庆市首批青年创新创业导师的邓中翰院士和大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心得。
19岁大二生质疑老教授
全球的电脑摄像头中,每10个中就至少有6个是采用中星微电子公司的“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该公司是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受到业界的尊重。2009年,创建中星微电子公司的灵魂人物邓中翰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41岁。
这位全球图像输入芯片领域的“一哥”和重庆的大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1992年,邓中翰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大二期间,这个“有多余精力”的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格外在意。一天,一位教授讲解关于电磁学的问题,邓中翰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导,证明老师的说法可能存有错误,随后给老师写了8页纸的信,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提出5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把他请到自己家里,看着老教授背后那一排排的书,19岁的邓中翰非常紧张。
“你的怀疑是正确的。”老教授说,他出于教学的目的,只讲到一级现象,没有推导到二级现象。
这8页纸的信是邓中翰终身难忘的“第一次创新”,他向老教授表白了想从事科研的心愿,即将出国做访问学者的老教授将他推荐给了黄培华教授。
在黄教授处,邓中翰领到一尺高的文献和资料。尽管家乡南京与合肥并不遥远,但那个寒假,邓中翰没有回家过年,读完了那些英语资料。老师对此非常吃惊。让老师更吃惊的是,邓中翰对其中一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需要探求解释。因为能有机会利用昂贵的仪器做实验,本科在读的邓中翰根据实验成果写成的用量子力学解释外太空射线对地球矿物质影响的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要知道,这是一本非常权威的学术刊物,这样的论文可以参加教授评职称。
大四时,邓中翰的成果获得“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进入大学校园,就像在白纸上画出了新的轨道,描出了创新的一个点,人生的方向就这样形成了。”总结当年,邓中翰说。
百年不遇横跨理工商科
因为优秀,邓中翰受到多所美国大学的关注,最终,他进入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顶级学术声誉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当时,正值电脑从286奔向386时代,毕业于伯克利电子工程系的风云人物、“摩尔定律” 的发明者摩尔的一次演讲,触动邓中翰,决心选修电子工程专业。从理科到工科,这是巨大的跨越,邓中翰不仅顺利攻读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同时还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
一个不期而遇的机会,让邓中翰有了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出差到日本,看着银座附近的人群,不由得赞叹那高速运转的社会,同时思考:“是什么让一切高速运作?”一位因博弈论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的报告,让正在思考上述问题答案的邓中翰迷上了经济学。
1997年毕业时,邓中翰已经拿下了物理学硕士、经济学硕士和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样的顶尖学府建校100多年来第一个横跨理、工、商3个学科的人。
“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这个年龄段学到的知识,将让人受益终身。”在座谈会上,邓中翰说。
1997年,邓中翰结束了在伯克利的大学生涯,加入了当时风光无限的IBM。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后,邓中翰决定自主创业,创办名为Pixim的研制高端平行数码成像技术的公司。他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很快获得成功。
“在硅谷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科技成果要实现产业化,创业非常重要。英特尔、苹果、微软……这些公司将创新成果直接变成产品,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邓中翰回忆起当年的情形,感慨万千。
获得1000万元“红色创投”
邓中翰在美国求学和创业期间,和国内各界有着广泛接触,1999年,他决定回国,成为第一批到中关村报到创业的人。
创业从何入手?邓中翰创造性地提出为电脑装上“千里眼”的大胆设想。对于在学术和技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这个团队而言,更关键的难题是资金。熟悉硅谷模式的邓中翰实现了中国第一例“红色创投”:政府向该公司投资1000万元,邓中翰和他的团队以技术入股,占股35%。
2001年3月11日,“星光一号”诞生,这是我国首枚具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彻底结束“中国无芯”的历史。
就在当年年底,创业公司在发展初期最担心的资金断流出现了。几位创始人决定用他们在硅谷挣来的个人存款、房产和股票与银行签订个人贷款合约,才使公司渡过难关。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公司在纳斯达克证券市场上市,其成功被视为“2005年世界电子工业十大重要事件之一”, 当年,邓中翰捧走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年度大奖”。
如今,公司的产品占据了全球业内超过60%的市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我创业的道路,是将创新的成果,变成几十亿人每天使用的工具,学术、科研、创业各方面的成就感由此而来。”他说。
分享创业“四大法宝”
“创业大多数会失败,为什么有人成功?其中有规律。”邓中翰说,“创业需要更多的导师、风险投资家,有好的伙伴共同担当,还要养成好的创业习惯,还可以用上我总结的‘四大法宝’。”
所谓“四大法宝”,一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人生的珍爱,对家庭嘱托的尊重,对所处时代的抱负和责任感。“这些精神上的动力虽然无形,甚至是空洞的,但能成为我们处于困难期的力量源泉。在我创业的过程中,一直有压力,但社会、家庭的关爱,我对自己的承诺,让我获得力量。”
二是创新的习惯。多去思考、探索新的东西、新的事物、新的道路。“机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伸开双手拥抱进来的。”他说,“要睁大眼睛、不断奔跑,去捕获机会。”
三是锻炼好身体,保持旺盛的精力。
四是组建好的团队。“看看你左边的同学,再看看你右边的同学,记住他们,他们可能便是你创业最好的伙伴。”他说,“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团队,要关注和记住身边的人,保持联系。”
本报记者 田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