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2011年起,这句响彻全国的口号成为各地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共识。山西、河北、广东、湖北、新疆、甘肃等众多省份相继掀起新一轮的干部“上山下乡”运动。据悉,下乡的工作重点已转向帮低收入农民增收,重塑干群“鱼水情”,让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国经济周刊》6月19日)
同吃、同住、同劳动,多么熟悉的话语。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描述性语词的背后,也被填充了崭新的内容。具体而言,大致包括消弭群众的不满,缩短贫富的差距,弥补公共投入的不足……也即是说,与刻意强调的“鱼水情”对应的,是不容乐观的现实图景,是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的疏远和隔膜,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传统一定程度的丧失,是党员干部与一般群众之间的利益分殊、畸轻畸重,乃至水火对立。
就城乡关系而言,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高速推进的经济发展,均呈现出一种“城市化”、“工业化”的取向。公共政策的制订以及落实执行,到了农村,往往形同虚设,或者付之阙如。农村已经成为基层中的底层,社会的裂痕正在日渐加深。
就劳动关系而言,这些年来,各地以往各安其位的劳动关系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具体表现在劳资矛盾日益凸显,劳动争议急剧增多,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的情形越来越普遍,劳动者工资收入存在水平偏低、增长缓慢甚至被拖欠的问题,已成久拖不决的痼疾。而结合国内就业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可以说,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劳动关系注定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所以眼下重提“上山下乡”,不仅仅意味着对于往昔曾经驾轻就熟的工作方法的回溯,也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次积极行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就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基层也好、群众也罢,其主要的困境和诉求是利益诉求而非政治诉求。明了这一点,再走下去、沉下去,多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群众工作,为民做一些实事、好事,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完全可能弥合阶层裂痕,重建社会和谐。
当然,也应该格外警惕那种走过场、盆景化的苗头。新“上山下乡”应该是一种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方法,而非一时应景之举;是一种服务群众的内在诉求,而非偶一为之的心血来潮;是一种非指标化、非功利化的长效思路,而非毕其功于一役的出风头、造典型。因此,新“上山下乡”不能止于倡导,止于说教,根本之策仍在于一个政党的监督机制,以及经由监督而内化为行动的高度自我反省能力。
“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既需要时间来检验成果,也需要制度保证长期化,更需要官员们主观上的积极努力以保证不走样、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