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北京前门大街拥有近200年历史的戏院——天乐园在关门26年后重新开业,首演现代京昆剧《情问三叠》,每张票价为1785元。新戏楼因票价偏高,且集观戏宴饮、品茗于一体,定位“中高端”,市民称已脱离“平民戏院”。(《新京报》8月19日)
像天乐园这类百年戏院,经修缮后华丽转身,走上“中高端”演出之路,这类例子近年来时有所闻。每出现一起,网友总会批评这些起死回生的文化场所“只让富人消费得起,普通百姓唯有止步”,颇有点“蔑视”大众。此番天乐园也未能例外——在该园重张当晚,前门老住户赵老先生说,他小时常跟父亲在天乐园看戏,“那时候,前门的戏院都是平民戏院”;没想到多年后,天乐园重张,票价已不再“平民”,“普通老百姓只能在电视上和广播里听戏了”。
在我看来,重张的百年戏院不该成平民的“失乐园”和“失落园”。
天乐园起初只是唱莲花落、大鼓书之类的平民小戏园,是真正的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表演场所。虽然后来众名角也登上天乐园舞台,但仍未彻底脱离它的平民娱乐性。新中国成立后,天乐园更名大众剧场,以群众文化场所面目重登历史舞台,在这里唱响的评剧流行于京城的大街小巷。如今,低廉文化娱乐场所匮乏,既要弘扬梨园文化,岂可定位高端、“平民”难进呢?
天乐园的目标观众定为小众,如富人、公款消费者,到头来可能是,这里的文化消费被用来拜官员、谢客户,看戏的不掏钱,掏钱的却不看戏,爱戏的却看不起,弘扬梨园文化也就无从谈起。据说,天乐园在运营初期,票价可能会相对低廉,分288元、488元、688元和988元共4档,仍比看一场3D电影要贵数倍,“戏迷、票友、观众们顶着鹅毛大雪,连夜排队买票”的往昔盛景显然难重现。
据报道,当地政府为修缮整治前门地区累计投资130亿元,天乐园的前门地区的老戏楼,也应有公共财政的投资。纳税人已付了一次钱,此剧院是否应具有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公益性质?
高票价只能让文化演出“虚假繁荣”,看似火爆价高,实则只是一种虚火,有戏院无观众或者只有少量观众,剧场就是一处房子。要让老戏院涅槃重生,再铸昔日辉煌,甚至要让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就必须依靠广大普通观众的参与,好戏多,票价低,剧院才会人满为“欢”。
当高票价的文化娱乐场所,纷纷成普通百姓的“失落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便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