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1周年。这个日子,因“钓鱼岛事件”而变得格外沉重。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时,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置中日友好大局于不顾,罔顾历史事实,强行实施所谓的“购岛”行动,引发我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近几天,各地均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民众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我们需要铭记历史,国土的沦陷,是民族的耻辱;日本的侵华暴行,是中国人抹不去的记忆。我们需要记住曾经的屈辱和抗争,记住战争的惨痛、文明的脆弱和侵略者的野蛮残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铭记并反思过去的苦难,并从中汲取进步的力量。
我们是战争的受害者,也同样是落后的受害者。近代中国的每一次“受辱”,都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相关。文明的世界,不再是“弱者”挨打,所有的国家,不管强弱或大小,主权和尊严都不应受到侵犯。但是,国与国的利益之争,最终依然是国家实力的较量。
日本的右翼势力,将钓鱼岛当作自己的政治筹码,他们深知“购岛”可能引发的后果——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恐怕这才是居心叵测的石原们真正想要的结果。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具备很强的抗击外部风险的能力,能给其以致命打击的,唯有“内乱”。对此,我们要有冷静的判断,不然,很容易掉入别有用心者的陷阱。
中日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棋局,中国对钓鱼岛的反制措施,已经有所成效。然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却是一个长期的博弈过程,在对局势有着客观分析的同时,也需要对自己有着准确的认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突飞猛进,GDP已经超越日本,相比之下,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这让一些国人产生了盲目乐观的心态,“保钓”中,很多人呼吁抵制日货,甚至有人预言:“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日本一半以上的工厂就要倒闭;中国人半个月不买日货,日本的整个工业支柱就要彻底垮台”。
这种自负有些极端。按照经济学家的统计分析,清朝时期的中国,GDP曾一度位居世界第一,却遭遇西方列强侵凌,不得不割地赔款。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国的GDP仍高于日本,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不认为那时的中国是强国。即使是今天,中国的GDP再次位居前列,也并不意味着综合国力就“无可匹敌”。起码现在,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尚有差距。
一个国家,是否能赢得世界的认可与尊重,与它的实力和努力直接相关。如今,没有哪个国家,能轻视中国,靠的不是喊口号和自吹自擂,而是踏踏实实的苦干和付出。30年不停歇的奋发向上、艰苦努力,才创造了让世界惊羡的经济增速和发展成就。
我们可以表达被“侵犯”的愤怒,但最终决定输赢的,肯定不是义愤填膺的抗议。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代表也是振臂高呼,要求国家主权和利益,有几个国家认真倾听?二战之后的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国民的戮力同心。大国的地位,需要有实力与之相匹配,而实力的累积,来自每一个国民的自强。
全球化的进程,让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封闭,只能拉大与文明的距离。国家利益寸步不让,国民心态,却应该包容和开放。即便是对手,也肯定有优长。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实力的竞争,同样也是社会文明、国民素质的竞争。这是一种软实力,涵盖着民主、法治、权利、正义等价值理念,也体现着政治清明、民生幸福。
铭记历史,为的不是沉溺于屈辱中延续仇恨,而是以一种自信自强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