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寄语
人生要用血和泪去书写,而决不能用水。
25岁入选国家队,30岁摘取奥运金牌,有人说,举重运动员张国政的成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对于这样的评价,张国政报以一笑:“我也不想这样啊。”藏在笑容背后的,是常年艰苦训练的汗水和泪水。
1985年,小学4年级的张国政因为“精力过于旺盛”被家人送去练举重,“一次练下来小脸煞白、狂吐不止,手上、膝盖上全是伤”。没过多久,一起训练的20多个小伙伴几乎“跑光光”,张国政也瞒着家人和教练偷偷逃跑,直到第五天被抓回去。
慢慢地,张国政开始初露锋芒,陆续拿到福建省少年赛冠军、全国少年赛第二名。然而,因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父母决定让他放弃举重。
这时,他收到了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发来的接收函。“亦读亦训”的培养模式打动了父母,张国政的举重之路得以柳暗花明。
1993年,即将参加第七届全运会的张国政原本信心满满,剑指金牌,却在赛前意外受伤。他不顾医生的手术建议,含泪站到赛场,结果可想而知。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张国政像“被一锤子打懵了”,他决定换条路走。随后,张国政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体育大学,并退出了竞技体校。像所有普通大学生一样,他过上了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只有在没课的时候“稍微练一练”。
然而老教练舍不得放弃这棵好苗子,为张国政联系了云南举重队。那是一段难捱的日子,张国政既要读书,又要训练,学校运动场装修,他只好拉着铁块到处跑,每天练下来都灰头土脸。终于,张国政在第八届全运会上拿到第三名。而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张国政再次想到退役。
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张国政离开北京,到云南体重队当教练。
1991年1月8日,25岁的张国政到国家队报到。当时在队里,他的同龄人都已名扬天下,剩下的就是十六七岁的年轻苗子。
举重台一字排开,每位教练负责一到两个台子。张国政沿着长长一排举重台依次练过去,却没有教练正眼瞧他。直到两周后,他才被一位负责“捡破烂”的教练收下。
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张国政拼命练习,每天最早来、最晚走。然而两个月后,他在训练中腰部受伤,被要求卧床4个月。
张国政躺在宿舍里,楼下训练场的杠铃声像砸在心上。到了第四天,他憋不住了,决定冒险,试着用肌肉当“夹板”支撑腰部。“每一个动作下去眼睛都黑掉,就站起来等眼睛看见了再来。一个下午,我都在重复同一个动作。”张国政说,“教练含着眼泪说我胡闹,我也不理他,就这样真的练回来了。”
张国政恢复了正常训练,各方面都在一点点进步。一天,教练和他“展望未来”,为他设定了从世界大学生锦标赛到亚锦赛,到世锦赛,再到奥运会的目标。“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前途一片美好。”张国政笑道,“没想到,竟然真的按照这个目标一路拼了过来。”
2000年,张国政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第四名。赛后,他躺在奥运村的草坪上,思考着自己的下一步。“奥运会的氛围真的太好了,就像一场大Party。”张国政说,“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从2001年起,张国政再也没拿过第二名。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终于站上了冠军领奖台。
张国政再一次考虑退役。他办好了出国的一切手续,却还是被奥运会的巨大诱惑力拉了回来。
2008年,34岁的张国政没能在北京圆梦。意外落选后,他郁郁寡欢,连话都不愿说。低迷的状态持续了半年,张国政终于想通了。“人不能一直活在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
回到学校,张国政竞聘担任了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副校长。
有人问张国政,2008受到这么大的打击,以后还会看举重么?“我不光要看,还要更热爱。因为举重给予我磨难和挫折的同时,给了我更多东西。”张国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