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做对的和没做的》为中国改革把脉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0日   10 版)

    “改革开放精神就是直面问题,说真话,实事求是。”在东方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一书中,著名经济学家华生直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各种矛盾浮现或深化,当今中国社会改革的呼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成为一种必然。中国的改革难处究竟在哪里?新的政经周期,中国改革需要什么样的理念和战略?作为华生“中国改革系列”的开篇之作,《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从产权、民权、政权三者关系的历史纵深出发,回顾和反思了中国改革的30多年历程。

    华生在书中指出,改革下一步应“重拾求真务实的改革开放精神,继续坚持‘双轨战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并就党的建设、土地制度、城乡统筹等关乎改革成败的核心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思路与方案。

    据悉,华生被称为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价格双轨制”、“国资体制”、“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行的“价格双规制”曾促进中国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同时,他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倡导者和“股份分置改革”的推手。这已被决策层所采纳的三大建议,使其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中国改革:做对的和没做的》一书回顾中国改革进程时认为:中国30多年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应该说是非常成功。“改革开放的最核心就是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最主要就是锐气。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改革初期的锐气,即进取性,现在越来越弱了”。他认为,改革需要凝聚共识。只有社会各阶层在发展目标上达成一致,共同努力,改革才能有所进展,才可能取得成功。

    书中说,30年前的中国经济改革起步之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计划经济不能再搞下去了。在这一共识的推动下,“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改革之路才迅速拉开帷幕。今天,改革之路行走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路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同利益集团的崛起引发了不同的诉求和对改革发展方向的分歧。以前河水浅,只需要凭着一身胆量就能前行;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仅仅靠“摸着石头”已经不够。

    他认为,真正的改革应该直面问题,通过机制设计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让改革不断前行,而不是在主义的争鸣中贻误改革或者寻找借口拒绝改革。

    近年来,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经济改革的书籍纷纷面世。如,袁剑的《大拐点》、郎咸平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周天勇的《中国梦与中国道路》、黄树东的《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张维迎的《什么改变中国?》、卫祥云的《改革的逻辑》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学者以各自视角观察中国改革得出的结论和思考。

    书中认为,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搞政治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因为当时计划经济刚刚结束,并没有形成利益多元化的格局,政治改革没有普遍的社会基础。现在,经过20年的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因此,政治改革到了讨论和起步的时候。同时,他又冷静地指出,不同人群的改革诉求不尽相同。中国将进入以社会改革带动全面改革的阶段,社会改革正是目前中国改革的关键所在。

    华生说:“不管是‘价格双规制’,还是‘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或‘股份分置改革’的建议,我只做一件事——机制设计。”华生的经济理论贯穿着务实和理性精神。如,在当今社会流行用“股市赌场论”批判人性贪婪的年代,他说,人性几千年来从来如此,股市的问题不在人性本身,而在于制度缺陷。他认为,指摘与抱怨政府乃至社会的人不少,但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给出可行性方案才有价值。

    “一个思路、一个想法提出来的时候,看上去也许不是那么漂亮,但是关键在于能否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变,使它变成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华生说。

《做对的和没做的》为中国改革把脉
让时代的浮泛之物原形毕现
城市脸:一面“非虚构”战车上的旗帜
张颐武:传奇悬幻均要纳入视野
《道德经》使老子成为学术领袖
达洛维夫人要去买花
中国国家图书馆接受“马氏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