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源头里,不能回避老子。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庄流派的开山祖师,历朝历代几近被神化。老子骑牛过函谷关,留下恣意汪洋的《道德经》,成为道家的“圣经”,不可不谓神圣。《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于是,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传承,并与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我以为在“百家争鸣”时期,老子作为诸子百家的学术领袖无可争议,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老子的思想涉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涉及不同层面和深度,其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可以说在其他各家学说之中,不难从“道德经”中找到其立家之本。如,孔子讲仁义,不过是对老子的“慈”发挥而已。鲁迅曾言中国文化的根基全在“道教”。黑格尔也曾评论老子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代表。老子虽仅有五千言,可是其思想的深度、广度达到了古今中外无人能出其右者的境界。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其实,我理解的老子,是率真自然的化身。他的“道”就是人的自然法则、社会的自然法则、自然的自然法则……在人与万物的较量中,“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祈望,人不可能改变、征服“天”的规律和法则,而是更大程度、更大限度地认识、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终归还得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而然,就能达到“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容包天下万物万态。他的旷达与博远,正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真精髓,是贯穿中华文明的黄河,洋洋洒洒,挥写自如。以虚怀若谷的情怀,“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使中华民族以谦卑和顺其自然的敢“处下”的厚德,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德国作家海尔曼·海塞在《我观中国》一文中指出:“在古老的中国,尤其从老子那里,启迪我们去看到一种为我们极为忽视的思维方式。我们看到,在那里蕴藏着某些力量,而且认识到由于我们忙于别的事件,长久以来没有对此进行关注。”
老子不仅仅属于中国文化,其影响也势必是世界性的。
郭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