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冰点时评

且慢对“垃圾肥种菜”口诛笔伐

汤嘉琛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26日   02 版)

    近日,广州一环保科技公司法人代表姜某通过微博爆料称,广州市番禺区华南板块八成以上蔬菜基地,直接采用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做底肥,并痛斥这种做法“缺德”、“害人”。媒体记者实地采访发现,用发酵过的垃圾做堆肥的现象,在广州金山大道附近的很多菜地确实存在。广州市农业局表示,已派专人到相关菜地取样抽检,待有检测结果后会及时进行通报。

    当下,举凡涉及食品安全的新闻和传闻,总能在第一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番禺一些菜地用垃圾肥料种菜的做法,经过各大网站和微博网友的“热炒”,已经升格为一个公共话题,并激起了人们关于重金属超标、毒蔬菜的恐慌。

    不放过任何潜在的安全风险,对可能不合规范的做法保持警惕,都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单就“垃圾肥种菜”这一事件来说,某些网站用“标题党”的惯用手法刻意制造噱头,仅仅在客观上加剧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恐慌情绪。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测结果公布之前,急匆匆地给菜农贴上“缺德”标签,用口水淹没有价值的讨论,并不可取。

    批评者不妨先耐心听听当地菜农的说法。一些菜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地土壤含沙量大,养分极易随雨水冲走,这使得种植蔬菜的难度很大。菜农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发现,用发酵后的垃圾混合鸡粪等生物肥料做堆肥,不仅能节省化肥和减少成本,而且肥效不错。用腐熟之后的垃圾肥料种菜,能稳固土壤和养分、减少虫害,进而让地里的蔬菜有更好的卖相。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不仅菜农们掌握了这种工艺,当地很多人在种花和种香蕉时也这样做。

    当然,并不是使用垃圾肥料在当地普遍存在且有十余年的历史,就意味着这种做法完全符合规范,但用垃圾肥料种菜在实践中成为一种类似传统工艺或民间智慧的做法,必然有一定的道理。事实上,根据环保部《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只要经过必要的无害化处理,肥力元素达到一定标准,使用垃圾堆肥种菜并非不可。在日本,一些企业的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广受瞩目;在国内,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也利用垃圾混合浒苔生产出了优质的海藻肥。

    因此,如果批评者仅凭以往的经验和主观推测,就对“垃圾肥料种菜”的做法展开口诛笔伐,可能不太严谨。评判这件事的关键,在于菜农们所使用的垃圾肥料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是否确实存在重金属超标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有待当地农业部门的检测结果给出答案。如果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垃圾肥料确有问题,义愤填膺的批评者们到时候再批“缺德”也不迟。

    进一步说,即便菜农们使用的垃圾肥料最终被检出不符合规范,公众对这件事的关注,也不应止于口水化的批评和情绪宣泄。除了职能部门采取必要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之外,更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当世界各国都在让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并通过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时,为何我们这里的有毒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总是混在一起,为何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推进,为何我们的农民迟迟享受不到这种既经济又安全的新技术?

分享到:
高层为政治公开透明树立了典范
处理“收钱销分”重在举一反三
不是我们没激情,只是现实太骨感
不能让校车安全的承诺变成一句谎言
今天你“下流”了吗
“禁酒令”无需对酒企投鼠忌器
请得起大牌 却留不住大牌
且慢对“垃圾肥种菜”口诛笔伐
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