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受新加坡《海峡时报》邀请,我们前往新加坡,直接感受她的历史与现状。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度,一边欣赏着她的美丽与文雅,一边为新加坡人的儒雅素质与文明教化所惊叹。与此同时,新加坡的规划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光耀回忆1979年与邓小平晤面时,邓小平告诉他,早年赴法留学时曾途经此地,这里脏乱落后,杂乱无章。建国前夕,新加坡的城市问题已经到了难以解决的地步。市中心到处拥挤,满眼是贫民窟。四分之一的居民挤在岛上百分之一的地区里。常常是50多人挤在一个二三层楼的商铺房间内,或是住在临时搭设在肮脏的下水道上的小屋里。街道肮脏、过度拥挤、住房短缺以及不卫生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中心区随处可见。
1965年被迫独立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第一个诉求就是“居者有其屋”。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经历了由杂乱无章到井然有序的过程,得益于良好的规划及强有力的政府执行力。
作为当代亚洲最重要的现代化大都市之一,她既非如北京、东京在既有古老东方都市基础上转型而来,也非如上海、香港是西方殖民时代形成的繁华都市。
去国会大厦的路上,“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介绍,“我们首先拆除杂乱的集居地,广建符合现代化居住水准、拥有良好公共设施的国民住宅。而后更结合公基金、社会福利政策,总共规划了17个新市镇,90%的新加坡居民住在拥有捷运的新市镇。”
这样的设计既有效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腾出了大量的土地空间,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也有力地保护了新加坡中心地区的湿地和原始森林,营造了大量的人工森林和绿色草地。“城市战略规划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怡人的热带城市’。”
新加坡最大的约束是土地,因为这个国家的一切都要在狭小的土地上获得。刘太格说:“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我们在中央保存了150平方公里的永久保护区。没人敢打主意,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开发的,完全是纯粹的大自然。”
目前,新加坡的居住用地只占土地总量的15%,然而却基本而且是高标准地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这与新加坡理念先进的城市发展规划是分不开的。
国会大厦位于新加坡河岸,建筑规模与周边的殖民区建筑非常协调,可见城市规划之好。此时,正值上班高峰时段,街道上却不见拥挤。在防治交通拥堵上,新加坡实施了拥车证制度和ERP调控收费系统。为缓和交通拥堵状况,新加坡交通部门在一些交通要道、路口和堵塞较为严重的路段设置了ERP监控器。当车辆行驶到这些地点和地段时,就可能被收取费用,越是高峰时期收费会越高,而非高峰时期可能不收费,这样就很好地调节各个地点的交通流量,缓解交通状况。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专家秉承的宝贵经验,只有八个字——“坚持远见,整体规划。”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30年内得到了飞速提高。它的自然环境高度城市化,但它仍是一个典型的热带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充满了人文关怀。漫步于新加坡河边,从驳船码头(Boat Quay)经过克拉克码头(Clarke Quay)一直到罗伯森码头 (Robertson Quay),有很多酒吧和餐馆依河而建,三三两两的游客点一杯咖啡或红茶,悠然自得地坐在那里,或聊天,或发呆。
虽然高楼林立,高架桥依地势盘旋弯曲,但穿梭于这个热带花园城市,让人感觉与大自然贴得更近了。树木、花草多层次覆盖,绿化空间布局“点、线、面”相结合,在城市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生态主题公园目不暇接,连接各公园的廊道鳞次栉比。
走上南部山脊树梢步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钢筋支柱撑起的近两米宽的过道,犹如盘旋密林之中的立交桥,将全程9公里的南部4个公园完整连接起来。坡度平坦,走在桥上仿佛漫步云端;然而,身边老树上的花鸟近乎触手可及。
不到新加坡,规划在头脑中,是一个冷冰冰、毫无生机的概念;看了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于是知道什么叫规划了。
高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