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16点,在四川芦山“4·20”7.0级地震发生8个小时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四年级学生杨向元,开始接受“地震伤员陪护常识及注意事项”的专业培训。
21日接近中午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现在急诊科入口,给志愿者送上了诚挚的谢意:大家辛苦了,谢谢大家!
震后,这支特殊的志愿者服务队——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杏林风”青年志愿者队,既没有盲目前往震中,也没有出现任何慌乱,甚至都没有走出校园,却成为转送到华西医院的伤员身边一股持续的暖流。
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
作为曾参与过多次灾后救援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在震后第一时间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医疗救援工作部署会上,总指挥部确立了“一医一护一志愿者”的救助方针。
“‘一志愿者’的工作当之无愧地落在了我们的头上。”“杏林风”志愿者队队长胡博文说。
“杏林风”成立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时。在过去的5年里,由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组成的“杏林风”,吹到了2010年玉树地震伤员救治的病房里,也吹进了成都市及周边城市的社区、农家小院里,积攒起了不少灾后急救、日常护理经验。
“医学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我们愿意利用专长、发挥优势,做一支专业化的青年志愿者队伍。”队伍中的“老前辈”、已读到临床医学博士二年级的廖明恒,总是这样对别人介绍“杏林风”。
震后1小时,“杏林风”的30多名志愿者聚集到了学院的团委办公室,应急志愿服务预案快速启动。
震后4小时,“杏林风”应急志愿者招募预案启动,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各个班级团支部开始收到学生的报名。第一批89名志愿者陆续到位。
集结号仍在吹响,志愿者不断集中。
在“杏林风”的志愿服务中,这群医学生把医生的使命与责任践行得“有模有样”。“没有一个志愿者擅自行动、前往灾区,也没有一个同学抱怨、发牢骚,大家处变不惊且有章有法。”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分团委书记廖浩君觉得,“杏林风”的青年志愿者在镇定中“做到了快速集结、高效工作”,展现了医生应有的理性与冷静。
及时到位的伤员全程陪护
和普通社会志愿者不同,有着相对专业医学背景的青年志愿者究竟该做什么?或许21日上午前来看望他们的李克强总理说出了答案:三分治,七分护。“杏林风”的作用就在这“七分护”中。
“和已经在科室工作多年的医生、护士相比,我们的临床经验不足;但和普通社会志愿者比,我们工作上手快、服务有底子。”负责此次“杏林风”应急志愿者招募的张立丹同学说,高年级的医学生,全程陪伴在伤员身边,给予他们安抚与体恤,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理解了医疗卫生工作的使命与坚守”。
卓有成效的工作背后,是“杏林风”为每一个伤员提供的体贴入微的关怀:走进华西医院的每一个伤员病房,你都能看到一位身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志愿者”红马甲、袖贴“杏林风应急志愿者”标签的青年志愿者,他们从医学专业角度,跟伤员家属介绍治疗过程,并帮助伤员及家属买饭、拿药、办理各种手续。
“平时就在社区做过义诊,还在医院当过导医,这让我们参与灾后救治有了‘定心丸’。”一位“杏林风”志愿者一边为伤员擦拭双脚,一边说。
廖明恒介绍说,汶川大地震后,“杏林风”一直保持与香港理工大学义工组织的联系,借鉴他们的制度、组织并有所创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着四川大学华西特色的在校生医学志愿者队伍。
“现在是生命抢救期,在接下来的中间过渡期和灾后重建期,我们更会守护在同胞身边。”在这次灾后救治中,华西临床医学院学生会主席刁凯悦担任“杏林风”的“新闻发言人”,向每一位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他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