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1+1》报道,福建漳州市纪委从今年年初至今,共发现漳州市直区县73家医院涉嫌医疗腐败,包括22家二级以上医院,无一幸免;案件涉及全市1088名医务人员、133名行政管理人员,九成医生涉案。目前医生退脏金额已高达2049万元,平均每人受贿一万八。药价虚高,原来一多半都变成了公关费。
药价虚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国家已经降了很多次药价,可药品仍暴利惊人。从央视和各地媒体曝光的药品最高利润看,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央视曝光的最高利润是6500%,广东媒体曝光的最高利润更是高达9137.5%。药品暴利都去了哪里?漳州医疗腐败窝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答案:从患者口袋里掏出来的钱,不是都进了药厂腰包,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分别攫取了更大利润。
漳州市直区县73家医院全部沦陷于糖衣炮弹,九成医生收受贿赂,放大到全国,医院沦陷的比例又是多少?不受贿的医生还剩多少?单纯的谴责已没有意义,严厉查处之余,关键的关键还是要厘清药品暴利如何产生,进而从根本上杜绝医疗领域内普遍存在的行贿受贿现象。在我看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腐败乱象,是纵容药品暴利的关键环节所在,有权决定药品中标品种和价格的政府官员和相关专家,或许就是医疗腐败的祸首。
药品要进入医院、要卖出高价,首先就得将招标价“弄”高;惟其如此,药厂才能有更多暴利用于余下各环节的公关支出。如果在集中招标采购的第一关,就能将“水”挤干净,药厂就没有大肆行贿的钱财,医疗腐败就不会如此泛滥成灾。省级机构集中招标采购药品,这种基于政府信誉的高度垄断,既可能产生更低廉的价格,也可能滋生巨大的寻租空间及腐败。不幸的是,我们遭遇的正是后者。
药品集中招标已被操作成了垄断盛宴:因为对招标过程各环节的遴选、竞价情况,公众根本无从了解,于是绝对的权力造成了绝对的高药价。漳州医疗腐败案看似跟药品集中招标没有直接关系,实则正是后者给其提供了各环节公关操作的“奶水”。成本不足1元的注射液,售价超10倍,这个钱如果不“进贡”给医院和医生,由药厂独吞难道就合理了吗?显然,药品集中招标导致的药价虚高是医疗腐败的重要成因。
政府干不好、干不了、不应该干的事应该交给社会组织,药品集中招标显然就是这样的事。药价虚高不止,已经说明药品集中招标部门工作很不称职。药品集中招标应交给独立且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进行。这个机构的人员组成、所有的运作过程都要充分透明,其中必须有固定比例的患者代表、医保部门代表、医疗公益组织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