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空军某航运团的航迹遍布鲁豫大地,他们先后圆满完成人工增雨、森林灭火、飞播造林、黄河防汛、飞防灭蛾等数十项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任务,团队被授予“扑火救灾空中轻骑兵”荣誉称号,还被评为“全国飞播造林先进单位”。人民群众称赞他们是空中“吉祥鸟”。
随时升空为人民
多雨的7月本是飞行员休整的好时机。然而,济空某航运团却异常繁忙。空勤教室内,几名飞行员正围在摊开的地图前,认真研究勘察黄河汛情的航线。
团长董尚军介绍说:“汛期来临,地方政府赋予我部勘察黄河飞行任务。机组正在抓紧时间进行准备,只要上级一声令下,我们随时起飞升空。”
这种勘察黄河汛情的飞行已成为该团的例行任务,每到雨季他们就早早做好出航准备,时刻待命。
2011年4月,莱芜雪野湖旅游区突发森林火灾,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由于山高坡陡,火势凶猛,消防设备够不到,救火群众上不去。危急时刻,地方政府向航运团发出空中灭火支援请求。
当晚9点,该团指挥组驱车赶赴火灾地点实地勘察情况。凌晨2点,飞行人员受领飞行任务,4个小时后,第一架飞机就飞赴火场。
当天,机场侧风很大,几乎达到飞行极限,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时,机身被吹得左右摇晃。塔台上的指挥人员都捏了一把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但飞行员还是克服恶劣气象条件驾机升空。
参加这次任务的机长陈国友后来回忆,那是自己几十年飞行生涯中第一次在这么大的侧风条件下起飞,飞机颠簸得飞行员在座椅上都坐不稳。他们牢牢操控着驾驶杆,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赶往火场,洒下一吨又一吨灭火剂。在多方努力下,这场山火被彻底扑灭。
连续作战灭白蛾
今年6月中旬,该航运团参加灭蛾行动的4架飞机从鲁西南某机场归建。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他们圆满完成了对山东部分地区实施大规模空中洒药灭杀美国白蛾的任务。
美国白蛾是一种国际危险性检疫害虫,专家称其为“植物SARS”,一只雌性白蛾一年可以繁殖3000万至2亿只幼虫。这些白蛾破坏、繁殖、传播能力极强,防治难度大。山东省一直属于重灾区,航运团已经连续6年出动飞机进行空中灭杀。
虫灾最严重的一次当属2008年9月。当时,山东济南10个县(市)区发生了灾情,20万亩树林面临威胁。灾情最重的地方一片树叶上有多达几百条虫子,树林下的虫屎随处可见。吃完树叶,白蛾又转到地上,甚至会爬上桌子觅食。虫灾令当地群众苦不堪言。
每年白蛾幼虫繁殖季节,地方政府都向航运团请求支援,要求派飞机喷洒农药。由于灭杀白蛾得抓住最佳时期,因此执行任务时间紧、飞行强度大,官兵必须连续作战。机组考虑到低空作业气流对飞机影响大,就选择早上气流相对平稳的时候飞行,官兵们常常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进场准备,最多时,一天占场达17个小时。
执行喷洒农药任务一般都在夏天,天气异常炎热,喷洒使用的农药刺激性较大,官兵们戴上口罩还能闻到刺鼻的味道。不少人皮肤过敏、手脚脱皮,严重的还出现头晕、腹泻等症状。
用飞机喷洒农药,必须低空、大速度飞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飞机要飞到离树梢20米到30米,高度这么低,稍有不慎,就会与高压线、发射塔等障碍物相撞。每次执行任务,飞行员都需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个架次下来,常常汗流浃背、筋疲力尽。
但面对这种大强度、高风险飞行,官兵从未叫苦叫累。飞行员蒋友才说:“还大地青山绿水,再苦也值!”
据统计,2008年以来,航运团协助地方林业部门共飞行1065架次,飞行近1500小时,喷洒农药近千吨,防虫护林面积600余万亩,美国白蛾灾情得到明显控制,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同时,在大强度、高风险的空中灭蛾飞行中,官兵的飞行技术、战斗作风和指挥能力都得到全面锤炼。
追云逐雨降甘霖
2008年春天,驻地大旱。在军区空军首长的支持下,该团加班加点在两架公务机上加装了人工增雨设备,开空军部队用公务机执行人工增雨任务之先河。
人工增雨飞行不同于一般的飞行,它需要有下雨趋势或者具备下雨的天气环境。飞机平时都是找晴天飞,见着云层绕道走,但人工增雨需要专门找有云有雨的地方飞,因此随时可能遭遇雷击、迷航、机体结冰等危险。但该团政委吴磊说:“军队与老百姓血肉相连,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能顶得上去。”
据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资料显示,近5年来,该航运团年年出动飞机参加地方抗旱保苗行动,共执行人工增雨飞行38次,飞行71架次、160余小时,发射碘化银焰弹近1.2万枚,累计作业面积近140万平方公里,为地方减少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
2011年春节,山东省遭遇特大干旱,全省3000万亩农田受灾,32万人出现临时性吃水困难。缓解旱情、解除旱情迫在眉睫。
2月9日,天气情况符合人工增雨作业条件,航运团两架飞机紧急飞赴济南遥墙机场,连续飞行了两个架次,等飞机落地时天空已飘起了雪花。
2月13日,增雨时机再次来临,机组人员决定冒雪升空。飞机返航时,空中雪雾弥漫,能见度太低,飞机被迫到200公里外的某军用机场备降场着陆。
救灾期间,山东省领导到机场专程看望机组时饱含深情地说:“山东全省的农田浇一遍要花50亿元,你们人工增雨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这些钱将惠及一家一户的农民身上,你们这是最大的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