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新中国青年发展机制而言,当前亟待解决的:一是构建以能力为本的人才选拔机制;二是构建以业绩为本的向上流动机制;三是构建以履行公民责任为本的社会参与机制。
青年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发展提供的资源与条件,因此,社会发展观自然会深刻地影响青年发展。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发展理论实质上反映了当时对于现代化的理解。由于把现代化理解为单维度的物质财富增长过程,因此,这种发展观只强调经济指数,而没有注意社会指数和其他方面的指数。这种发展观的盛行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二战之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快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解除贫困状态,增强综合国力。在这种情势下,“GDP崇拜”成为一种普遍情结,其实质就是唯效率崇拜——独尊经济指数或效率主义是传统发展理论的核心特征。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后发优势”: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它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对此前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经验进行全面反思,更合理地筹划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道路。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主观幸福感,就是这种“后发优势”在发展理论上的一种体现,从而最突出地体现了中国时空之利。
在中国,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社会成员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对于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各种目标的追求将逐渐付诸行动,这种倾向在青年群体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精神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如有尊严感、自我实现、关怀他人、社会参与的需要)逐渐成为驱动青年社会行动的内在因素。最显著的变化是,青年从注重生存性价值到注重表达性价值。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青年发展的层次和青年发展的问题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亟待以新的青年发展观来加以审视。
个人以为,我们所应有的创新的青年发展观,其核心主要体现在:第一,“以青年为本”作为青年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二,以“青年的全面发展”作为青年发展的根本目标。在当前需要着力解决好两种类型的重要问题:第一种类型是青年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即受教育、就业、社会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进行广泛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第二种类型是青年发展的文化性问题,即在价值观念、社会心态上困惑性和不确定性的消除所需要的各种导向和支持体系方面的问题。
在当前亟待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以能力为本的人才选拔机制;二是构建以业绩为本的向上流动机制;三是构建以履行公民责任为本的社会参与机制。
青年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应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作为其前提: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达成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和谐;达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达成身与心的和谐。这些原则可以具体化为一系列应该妥善处理好的关系:自我与他人,权利与义务,贡献与所得,物质财富与人文精神,现实成就与终极关怀。
沈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