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甘舍小家为大家的蒋乙嘉

新华社记者 吴晓颖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20日   06 版)

    第一次见到蒋乙嘉,他穿着白衬衣、蓝裤子、一双沾满泥点的运动鞋,憨厚地笑,手掌宽厚温暖,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历经商海沉浮,资产千万元的企业家。

    20岁参军、40岁退伍复员,之后投身商海,历经近十年打拼成为身家千万元的企业家……在家乡四川省蓬溪县拱市村,蒋乙嘉的故事被街坊四邻津津乐道,他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后生们学习的榜样。

    2007年,事业蒸蒸日上的蒋乙嘉却做出一个让亲友惊诧的决定:将自己的4家公司交给朋友打理,他回村帮乡亲们脱贫致富。

    7年来,他将16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山沟,为村里修了40多公里的水泥路、18口塘堰、30口蓄水池、建成一座4000平方米的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圆了乡亲们期盼多年的“通车梦”“农田灌溉梦”。

    7年来,他几乎每天忙到半夜才入睡,曾犯心脏病,累倒在修路工地上;面对村民最初的质疑、甚至“有了钱,图出名”的冷嘲热讽,他不多做解释,用实干换来了信任、支持;面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缺钱、公司资金捉襟见肘的困境,他不顾妻子反对,卖掉了在北京、东北的两处房产。老村支书朱忠华说,困难面前,乙嘉总是一个人扛着。好几次看到他一个人,坐在父母坟前默默流泪,一待就是大半天。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领着人去田里干活了。

    7年后,在蒋乙嘉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拱市村从一穷二白的穷山村变成了花果飘香的“世外桃源”,农民住上小洋房、开上小轿车,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如果不回村,蒋乙嘉的生活会很悠闲,为何选择回到贫困落后的故乡扶贫,而且一干就是7年?

    “我从小家里穷,离家去部队时还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部队的这20年让我得到了全面锻炼,教会了我怎样坚强、怎样去努力。如果不是部队的培养,我一个穷小子哪有可能当上富商?”蒋乙嘉说,这些年,我认真思考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做更有意义的事。

    蒋乙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妹8人,他排行第六。在他记忆中,小时候,每年很难吃上一顿白米饭,常靠向亲戚借粮接济过日子;衣服都是捡哥哥姐姐们的旧衣穿,六七岁时还光着脚在地上跑。

    尝过苦日子的蒋乙嘉知道农民生活的艰辛。当他2006年返乡探亲,看到乡亲们依旧过得清苦、愁眉不展时,再也坐不住了,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我是一名党员,是部队培养了我,我不能有了钱,富了之后,只顾小家。看着乡亲们还在受穷,我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哪。”

    妻子杨扉婷说,老蒋节俭惯了,在吃住行、穿戴用方面分文算计,平时吃剩的饭菜都要留着下顿再吃;最贵的一件衣服是800多元的夹克衫,还是打折时买的。但为拱市村致富,他却毫不含糊,把辛苦打拼十年的积蓄都贴了进去。

    当过洗煤厂搬运工、搞过矿业开发、做过保健食品,从沈阳到北京、内蒙古,这些年来丈夫赚钱不容易,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看到蒋乙嘉为村里发展一掷千金,杨扉婷也心疼过:“钱都给了乡亲们,孩子读书需要钱怎么办,我们老了靠什么生活!”蒋乙嘉却说:路修了一半,总不能停工成断头路吧?

    提起妻女,55岁的蒋乙嘉充满了愧疚。回拱市村后,他和妻子两地分居,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女儿全由妻子一个人照顾,他没能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责任。“准备今年让女儿回四川读书,陪在女儿身边,陪伴她成长”。

    谈及家乡未来发展,蒋乙嘉说,村里从去年起开始推进产业发展,力争5至10年变成小康村。等有了资金,要建托儿所、养老院、福利院,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新华社成都5月19日电

新华社记者 吴晓颖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5月20日 06 版

联合国在反恐问题上应倡导鲜明的是非标准
“创青春”山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闭幕
“宁海行·中国梦”全国大学生记者实践营分享会举行
第十届文博会总成交额达2324亿元
甘舍小家为大家的蒋乙嘉
5起高尔夫球场违建案件被通报
浙江桐庐:中国画城的“美丽经济”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美国攻击中国网络最新数据
是什么阻挡了遗体捐献进程
第三届工业大奖表彰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