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7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沙产业反哺绿洲:返乡青年治沙新思路

实习生 王桢楠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7月28日   08 版)

    重感冒还未痊愈,马俊河却忙得不亦乐乎,一边忙着为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2014年的植树活动做准备,一边忙着在网上推广沙产业合作社的淘宝网店,店里卖的都是沙产业的成果,如荒漠肉苁蓉、沙漠散养土鸡等。

    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这片绿洲一直阻隔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拢,被誉为沙漠“楔子”。然而,近些年来,面对沙漠的步步紧逼,很多民勤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天下有民勤人,而民勤无天下人”,描述的就是这种尴尬局面。年轻人是最早不再留恋村庄的群落,或考学到外地,或到大城市去打工。娃娃们在学校里,为未来的逃离积蓄着上路的能量。在民勤,留下来的人寥寥无几,五六十岁的人都算得上生产队的壮劳力。

    马俊河是少数坚守这片土地的年轻人之一。33岁的他是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的总干事,还是民勤县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从2007年至今,在马俊河等人的推动下,3000亩固沙植物梭梭生态林,从东、西两面抵御两大沙漠对绿洲的侵蚀。这是民勤唯一完全依靠民间力量造就的生态林。2010年开始,马俊河和同伴又开始尝试产业化治沙的道路,希望用产业支持公益走得更远。

    马俊河曾和这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离开村庄,到大城市闯荡,在昆明的一家药厂做医药代表。为生活整日奔波的马俊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家乡正走向衰亡,直到2003年看到新闻上说17年后民勤可能消失。

    “当时很受触动,我算了一下,17年后我不过40岁,难道40岁我就无家可归了?”马俊河心底萌生出为家乡做点什么的想法。同样在外闯荡多年的韩杰荣,在这一点上和马俊河一拍即合。

    2005年,两人建立了拯救民勤网。2006年,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成立。马俊河和韩杰荣开始利用互联网,向全国传递家乡的危情和荒漠化治理的理念。“那时候只想着种梭梭防风固沙,就这么简单”。两人说干就干,他们在国栋村承包了400亩早已废弃的荒沙地,在网上征集全国的志愿者来种植固沙植物梭梭。

    那时,马俊河从昆明回到离民勤更近的省城兰州上班,以便组织协会活动。周五下班,他坐上长途夜班车,颠簸五小时到民勤,周日下午再回到兰州。这样的折腾,每个月里总要有一次。折腾了两年,成效初现: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民勤,种下去的梭梭也从筷子长短蹿到了80公分高,几百亩的沙地有了绿意。

    2009年3月,马俊河再次回到民勤,这一次他决定不再离开。“想把这件事一直做下去”。马俊河轻描淡写地解释辞职的理由,“觉得这件事儿特有理想”。  

    坚持做下去,仅靠各方筹款的“输血”方式远远不够。马俊河他们开始思考更长效的“造血”机制。荒漠化治理要想告别“有上顿没下顿”的现状,只有走产业化治沙的道路。

    近年来,随着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的日趋成熟,已在新疆、内蒙古的沙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显示出广阔的产业前景。      名贵的药材肉苁蓉与固沙植物梭梭的联姻,带来的将是荒漠化治理行动与资金的双赢和良性互动。这个想法令马俊河兴奋不已。他自费到宁夏、内蒙古学习肉苁蓉栽培技术,又购买了种子在基地做荒漠肉苁蓉种植试验。

    2010年,协会核心团队凑了5万元,加上社会投资人的投资,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了。除了种植肉苁蓉外,协会还与本地村民联合修建小型养殖场,一起发展沙漠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截至目前,国栋志愿者生态林基地里,承包的2000亩土地已全部栽上了梭梭,最早种的梭梭已长到了近两米高;2012年又有1198亩荒沙地被列入了治理计划;在县城的西边,协会与《杭州日报》合作,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昌盛村种植了1000亩梭梭林。

    “我们种植的肉苁蓉很快就可以收获了。”合作社的杨会对100亩试验田中的肉苁蓉充满信心。他也是少数留在本地的年轻人,说着这话,他正开着吉普极其娴熟地穿梭在高低起伏、沙石满地的梭梭林里。2011年做种植试验的100亩荒漠肉苁蓉就种在这片梭梭的根部,3年过去了,眼看着到了收获的季节,杨会打心眼儿里高兴。

    肉苁蓉虽然价值很高,但人工种植的成本也很高,不仅每亩地要一千元钱,而且需要3年的成熟期,这让合作社成立3年来投入多,进账少。面对高昂的成本和不确定的未来,不少村民还对梭梭和肉苁蓉的种植持观望态度,只有试验成功,才能打消村民加入治沙队伍的疑虑。

    这第一批即将收获的肉苁蓉,对于马俊河等人尝试产业化治沙的进程意义重大,不仅意味着合作社有可能为治沙提供稳定的资金,更意味着治沙不再是少数人的坚持,可观的经济效益能吸引更多村民加入治沙的队伍。

    当然,在马俊河心里,他更期待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吸引到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的坚守。目前,合作社只有他自己和杨会两个专职人员,完全是义务工作。没有经济效益就留不住人才的现实,他们深有体会。28岁的民勤人卢桢林,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因为一直关注家乡的荒漠化治理,学生时代的卢桢林可没少为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做策划,提供专业支持。毕业后因为“想从事生态农业、林学方面的工作”,在北漂两年后,他这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成为罕有的民勤返乡青年的一员。起初,他与马俊河等人共同策划了沙产业合作社,打算一起为家乡的荒漠化治理做点事。可当时合作社刚成立,只进不出,刚回家乡没有任何收入的卢桢林,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只好选择更为稳定的县林业局,继续自己的理想。“为了生活,我和马俊河分道扬镳了。”小卢现在谈起这一点仍满腹遗憾,“当时没有条件啊,如果有,我愿意做下去”。

    此刻,一场夏日里珍贵的小雨不期而至,薄薄地洒向梭梭生态林。100亩孕育了3年的荒漠肉苁蓉,正藏在一丛丛梭梭下,静静地等待着秋天的收获。而马俊河已开始为下一场植树活动奔走,到时候,这片寂静的荒漠又要热闹起来了。

哈尔滨“青”字号有形阵地出品增值服务
广场舞该不该管
沙产业反哺绿洲:返乡青年治沙新思路
女教头李昕欲做中国篮球教练讨薪第一人
中国女排需要打好练兵牌
中超卫冕冠军用胜利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