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下午,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一角,一群自称为“妖”者的新书作者于红布覆盖的长桌前依次就坐,在慕名而来的读者拥簇下,为其纪实散文集《1980我们这一届》新书签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密码:8011,即,复旦大学中文系80级的班级代号。80,是指入学年份1980年;11,则是中文系在复旦大学各系科中的序号。在以“8011”谐音命名的班级微信群“芭绫妖爻”里,他们以“妖”互称,并戏曰:“少时昏庸,壮岁奋进,于今唯知天命,尤其不知老之将至,这大约便是妖的境界了。”
在该书开篇代序的文章《老而弥妖》里,该书作者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财经节目中心主任蔡万麟这样感慨:“大学期间遭逢时代的文学热、美学潮,感觉是代表全国人民在深造,我们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激励着我们去关注古今中外美的历程……不巧的是,走出复旦园,一个文学时代悄然终结了……我们的幸运是和伟大的时代一同进步,不幸则在于终有一些错位。”他说:“准确地说,我们是1984届的学生。但为了纪念那个充满文学、美学理想的1980年代,书名里强调了‘1980’。”
事实上,这批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莘莘学子多出生于1960年代、求学于1980年代。他们个人成长历程正“复印”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破冰、社会发展的重要进程;他们的个体人生轨迹正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巨变、社会转型的宏阔脉络。而他们所在的复旦大学正是1980年代思想解放、开风气之先的文化重镇,涌现出卢新华《伤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符号。《1980我们这一届》所收录的93位学子的近百篇散文将碎片化的个人记忆整合成一代人的时代记忆,勾勒出一幅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宏观图景。
该书的散文或以细腻笔触回溯自己与复旦的情缘,或描摹离开复旦后的个人奋斗及精神轨迹。蔡万麟回忆,当年在复旦读书时,每每外出上街,同学们总爱在胸前别上白底红字的复旦大学校徽,迎着路人羡慕的目光,昂首前行,非常自豪。当时社会尊重知识、崇尚文化的氛围,令他们至今感怀不已。
该书出版方团结出版社副总编辑唐立馨说,团结出版社注重“小人物、大历史”题材,《1980我们这一届》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记录了1980级大学生承前启后的精神风貌。‘8011’的这些‘老妖’毕业30年的经历、感悟,是大时代发展变迁的注脚。”
据悉,1980级大学生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的第四届大学生,前三届多为知青。用蔡万麟的话说,“我们是站在了‘历史的断层’上”。“我们不像学长们饱经苦难,对苦难懂一些;我们像是代表沉重的学兄们,为特殊年代的传统做了最后一个年度的挣扎。紧随我们的学生就很不同,个个新锐,敢于胡来。”
据一位作者回忆,当年,“8011”众学子视朱光潜、李泽厚等大师为偶像,“追求真善美,对不真不善不美也容易生气”。毕业后,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他们也曾彷徨,不少人后来从事的工作与文学再无交集。然而,虽然人生之路各异,但有一点相同:对真善美的坚守和保持原则。
“冥冥之中就是有一种力量在修正着你的行为,这足以说明在复旦大学这短短4年时间,在我的人生中是多么重要。”作者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曹怡波写道。“这慢慢养成了我的为人准则和工作习惯——不跟人,不跟风,不吹牛,不拍马,不属于任何一派,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就好。”作者之一,曾供职于政府、媒体,现任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的陈志强也说。“30年来,我在工作上尽职尽责,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坚守着清贫与平淡。”作者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人事局局长古小玉说。
在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刘中军看来,正是共同的文化基因,使得“8011”这个集体始终拥有强烈的凝聚力。全系93人,天南海北,但仍有不少同窗在签售会当天赶到现场,彼此一口一个“老妖”叫得亲热。
“同学少年,激扬文字,不向成功学献媚”的他们曾自嘲“昏庸”;毕业30年,经历时代巨变、沧海桑田,在受益于巨变的同时,他们也屡感活得有些“晕头转向”;如今成“妖”,大家常感叹,“昏得清纯,妖得老辣”,旷达洒脱,老而弥妖。蔡万麟自问:“从昏到妖,运脉一线。这便是我们的30年吗?”
该书作者之一、资深广告导演杨舸这样解释“芭绫妖爻”的涵义:“芭,在古埃及的神话里,代表着‘意识的灵魂’;绫,代表着由脆弱的丝线构成的坚韧的织物;妖,代表着超出常识范围可以散发出诡异能量的东西;爻,则代表着命运的印迹和真相。所以‘芭绫妖爻’,除了代表8011之外,也还代表着93个意识的灵魂,脆弱却坚韧地缠绕在一起,散发出异常的能量,演绎着命运的奇妙踪迹。”
在与读者互动的环节中,有人向刘中军提问:“你认为当今的大学生,和那时的你们有那些不同?”刘中军说:“和今天的年轻大学生相比,当年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精神生活极其丰富。如果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精神认同、文化认同,就达到了它的目的。”也有读者对蔡万麟穷追不舍:“如果今天让你重新考大学,你还会报考中文系吗?”蔡万麟诚实作答:“不好说……现在不是那个文学热的年代了。”但他同时认为:“‘文学热’有望回归。移动互联网开启了全新的阅读时代。一切还刚刚开始。”在他看来,对知识和文学的尊重,能孕育出真正的“黄金时代”。他们希望读者能从该书写到的时代与命运的踪迹里,读出“坚守”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