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仍在路上苦苦追索,还是正准备拍拍灰尘重新出发,在琢磨自己究竟能到达何处的时候,也别忘了看看自己已经走了多远。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注解,“三十而立”是指学礼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行为举止不致违反周礼,可以立身处世。不过,在更多的人心里,这个“立”已被定义为30岁的时候能够自立于社会之中,拥有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这个理解似乎也挺符合现代社会的规律。比如一个人从22岁大学毕业开始,一直都在一个行业中工作,那么到30岁的时候已经工作了接近十年。根据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平均需要10年的时间,那么对30岁的人来说,他们很多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虽然很多跨过30岁的人,已经初尝了成就与收获的滋味,但这并不是全部。收获期之后有可能紧跟着瓶颈期,高峰之后可能是持续的高原。对那些追求自我成长的人来说,这可能同样是一种缺氧和窒息。当人们再不用一辈子都被一个职业绑住,当职业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人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知足”。以前发生在四五十岁人身上的中年危机可能会大大提前,比如在英国30多岁的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深感焦虑,30岁之前能够说服自己闷头向前的人生目标,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职业发展已基本实现,内心新的不满蠢蠢欲动。
这“不满”的背后可能是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感最大化的渴望。刚刚迈入30岁门槛的这一代人,对意义感和理想的追求与前辈相比更具个人化,他们对宏大叙事并不感兴趣,而是对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路径更为关注——自我实现的最大化以及探索生命的可能性,才令他们内心澎湃。
于是,即便到了30岁,很多人也会重新出发,奔向真正的梦想。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这个过程中有重新规划人生的焦虑与恐惧,有放弃现有一切的不忍与失落,更有对现状和未来的不甘心。这样的纠结,其实是在逃避恐惧与追随热情这两种生活态度中抉择。
望向下一个十年,他们看到了更高的山峰。与此同时,时间对他们来说明显比20岁时要紧迫得多,让他们感觉再不发力就来不及了。就在抬头看见新路标的时候,他们还发现身后“追兵”无数。在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新人对前辈的追赶更是史无前例的。以前老是资本,现在老是负担,以前老意味着积累,现在老分分钟就可能出局,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再也没有了“吃老本儿”的如意算盘。回望身后那些“如狼似虎”、青春逼人的90后,迈入30岁的人更是如履薄冰,不敢有一丝懈怠。
有人在30岁时收获,也有人患上了“30岁焦虑症”。他们觉得按照世俗标准,自己完全没“立”起来,要房没房,要车没车,爱情也不知道在哪个角落猫着,陷入对自我极度的不认可中。俞敏洪曾对此有过自己的看法,他说自己在30岁的时候还是穷光蛋一个,“对于买房买车这些年轻人面临的负担,与其计算你生命达不到的东西,不如计算你生命的进步速度”。
人生有两种胜出的方法,打败别人和超越自己,后者每天你都可以努力做到,这才是跑赢人生马拉松的诀窍。其实,更可贵的“三十而立”是在30岁的时候对关于你要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人生,拥有独立的判断与思考,而非人云亦云,成为没有定力的墙头草。
对那些正徘徊在或刚刚迈过30岁门槛的人来说,无论你仍在路上苦苦追索,还是正准备拍拍灰尘重新出发,在琢磨自己究竟能到达何处的时候,也别忘了看看自己已经走了多远。欣赏和感谢一下自己吧,所有的挣扎与坚持都是因为你相信生命之路就算再平凡也要印刻上自己的脚印,既然来过,就不能无声无息地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