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盐商杯”全国赛小组赛结束,章野才听说,与自己一组之隔的“正式创业二组”,有一位和自己“渊源颇深”的选手。两个人都在前两年参加了“挑战杯”,不过,一个是广东省的参赛选手,另一个却是山东省的评委。
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章野带着“屋顶绿化”创业项目来到今年“盐商杯”的赛场,而曾在山东省“挑战杯”担任评委的龚海涛则信心十足地把自己的项目“四海友家”搬到了赛场。
一个是刚刚起步的初创企业,另一个则是已拥有几十万套房源、上万客户的成熟企业。在这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场上,两个人相差的重量级不可谓不悬殊。
这并非个例。在今年的“盐商杯”赛场,不乏已获千万风投或融资的“大项目”,也处处可见成立仅一两年还缺乏后续资金的“小项目”。有人形象地把这些项目同场竞技的景象描述为“新龟兔赛跑”。
虽然“赢在了起跑线”,但龚海涛却并不认为自己到“盐商杯”的赛场上只是为了一个好名次,“没看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吗?创新排在创业前面啊”。这个80后创业者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毕竟,好的项目很容易被复制,如果发展停滞不前,早晚会被超越。
对“乌龟”来说,“经验比什么都重要”
“盐商杯”全国赛正式创业三组选手安剑秋很紧张,坐在椅子上的她一个劲儿地朝两边看,双手叠在胸前。桌子上摆放着她特地打印出的十几份商业计划书。这些计划书统一用文件夹装好,堆得整整齐齐。
这个两年前才开始创业的80后女孩好不容易“盼来了”这场“盐商杯”全国赛特设的投融资对接会。她的公司——日照艺安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亟待转型,可资金却是大问题。在日照,“很难找到合适的风投”,所以,安剑秋把宝押在了“盐商杯”的赛场。
要想闯过层层关卡来到全国赛场,并不容易,光是商业计划书她就几易其稿。不过,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一点点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等到真正走上赛场时,安剑秋按捺不住地有些跃跃欲试,“收获了很多经验,迫不及待想要检验项目成色了”。
和安剑秋一样,正式创业二组选手马莎也“特别感谢这次的比赛”。马莎是宁夏姑娘,自家的公司一直经营牛羊肉生意,这两年她接手了公司,这个80后姑娘时不时感到“迷茫”:互联网冲击下,原有的营利模式遭遇挑战,可放眼整个宁夏,也找不出一家可以借鉴经验的企业。
马莎看上了“盐商杯”。这个说话大大咧咧的西北女孩为了比赛,直到小组赛前一天的晚上还在不断修改展示用的PPT。虽然,在路演环节,她的项目被评委一致评价为“没有核心竞争力”,但马莎还是觉得这一趟,来得“值”。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开阔了眼界”,精美的PPT、表现力极强的演讲都让马莎印象深刻,她不停拍照记录,“偷偷跟着学”。
第一次听到“盐商杯”大赛甚至有风投上亿元的项目参加时,马莎的反应很激烈:“这让我们这些初创企业咋比啊?”参加完3天的比赛,她的想法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大家各有各的目标,起点也不同,互相学习做好自己就够了”。
名次是其次,“兔子”还有更大的“野心”
听到贾鑫脱口而出“我们希望融资1个亿”,台下的评委和观摩席上传来一阵骚动。他站在台上,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贾鑫来自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他这次带来的参赛项目,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金属3D打印”。
西安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以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是西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之一。这样一家“高大上”的企业为什么也来参加“盐商杯”,和小微企业同台竞技?“一方面是展现自我,一方面是学习,交流。”贾鑫说,“另外很多投资人在这里,我们虽然不缺钱,但还是越多越好嘛。”
在和其他选手交流的过程中,贾鑫说,自己得到了很多启发。3D打印适合个性化生产,此前,虽然考虑过涉足B2C市场,但苦于对这一领域不甚了解,贾鑫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模式。这次和互联网领域的创业选手进行交流沟通,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贾鑫觉得,虽然现在公司已经稳步发展,但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也经历过只有7个人、1台设备的阶段,虽然经历爆发式增长、仅仅用了3年就到了现在的规模,但我们也努力了。如果我们被排除在这个比赛之外,那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赛场上许多“90后”选手的的知识储备、互联网思维让贾鑫“大开眼界”,而自己的企业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是初创企业并不具备的。“大家互相学习,希望大赛能给我们创造更多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
从北大毕业后,法学硕士张天一开了一家牛肉粉店。虽然嘴上一直说自己的“事业”算不上大,但张天一经营的“伏牛堂”常德津市牛肉粉店却是火遍了互联网,拥有18个座位的小店常常挤进二三十人。
可是每天埋头做粉,张天一有时会觉得“被局限在了这碗米粉里”。他希望在这个聚集了众多选手、专家评委、投资人的舞台上,打开自己的视野。“我们做的是餐饮,而我们也关注用3D打印机打印食物、学习如何处理厨余垃圾,等等。这次的很多项目,我们都有合作的空间。”
“盐商杯”搭台,让“乌龟”“兔子”各取所需
尽管已经获得了千万元的风投,“青年菜君”创始人任牧坦言,来参加比赛就是为了“抱大腿”,向团组织靠拢。“在这之前,我们就是默默无闻,自己闷头干,挺孤独的。来参加比赛,一方面求组织‘罩’,另一方面希望认识更多小伙伴,抱团取暖。”
张天一也表示,“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创业者,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团中央能把全国的创业者聚集在一起,而其他的创业比赛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这也正是大赛冠名商上海盐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友建期待看到的景象。虽然创业者来自不同领域,职业风投人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通过比赛,能让各类企业都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
吴友建认为,无论是成熟企业还是初创企业,都可以在赛场上大胆地展示自己,来赢得职业风投人的关注。同时,通过一轮轮的比赛,或许有点儿“苛刻”的评委也会不断帮助这些项目完善。
大赛评委、上海思智投资管理公司副总裁马冰也表示,“哪怕职业风投人和创业者领域不同,能面对面提问交流也是好的”。原因很简单,“不同投资人给的意见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将之结合起来,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自己公司的短板”。
“这个比赛还真不是就评出一二三等奖这么简单。”大赛评委、上海真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杨世先分析,“盐商杯”为众多优秀的青年创业搭建了一个平台,“既可以增加企业曝光率推动品牌宣传,又可以借此获得包括中央、地方政府、公益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这样的比赛,杨世先觉得“有眼光的青年创业者都不会拒绝”。
本报记者 袁贻辰 黄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