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足球巨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今年三十而立。二十多年前,这个爱踢球的穷孩子和小伙伴在路中间摆两块石头当球门。那时他没想过今天有以亿欧元计数的身价,他只想进球。
在体育场被精心修剪的草皮上,在学校充满塑胶气味的操场上,在小区的楼前甚至是贫民窟尘土飞扬的垃圾山下……好场地,烂场地。有人欢呼,无人喝彩。豪不豪门,都没关系,只要进球,一样快乐。
可是怎样才算进球?这个问题,恐怕连一票球盲软妹子、老大妈们都能抢答,就是把球踢到门里。
答案没那么简单,甚至严谨枯燥到足够让软妹子瞧一眼就不愿再陪你看球了——当球的整体从球门柱间及横梁下越过球门线,而此前未违反竞赛规则,即为进球得分。
如此审慎定义只因足球实在太调皮了。除了那些直接与网窝亲密接触的情况,它有时打在横梁,触地反弹;有时击中门柱,来回躲闪;有时明明已经直奔门内而去,却被守门员挡了出来。
在你攻我守的混乱和胳膊大腿的丛林中,肉眼很难判断,这个圆咕隆咚却速度飞快的家伙,在某个瞬间到底“整体越过门线”了没。
自打有了现代足球和它的规则体系,由此产生的冤假错案就没断过。
1966年,世界杯决赛进入激烈的加时阶段。第11分钟,英格兰前锋赫斯特起脚射门,足球先是打中西德队球门横梁,接着弹向门线附近的地面,最终飞出。来自苏联的边裁坚决认定球越过了门线,英格兰最终夺冠。
风水轮流转,欠债终须还。44年后,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宿敌英、德狭路相逢,惊人的巧合上演了。又是英格兰,又是打横梁,足球又在门线附近弹出。这一次,主裁宣判进球无效。
赛后分析照片和视频,裁判对这两粒争议球的判断,恰好都与事实相反。但球场上“一哨定乾坤”,一旦裁判作出判罚,结果便无法更改。
2012年,一位新“裁判”被国际足联的大佬们“全票”请进球场。这位名叫“门线技术”的“裁判”铁石心肠,火眼金睛,包括Goal Control、“鹰眼”和磁场感应等多项技术。2014年,新“裁判”Goal Control在巴西世界杯上隆重登场。
“裁判”由14台高速摄像机组成,每台每秒能拍照500次,并向架设在球场顶部的数据间传送。计算机对这些图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会自动传送到裁判佩戴的特殊手表上。如果确定球过了门线,手表上就会显示“goal(进球)”。它的三维空间分辨率达到5毫米,运转全过程耗时不到一秒——赶在哨声响起之前。
在巴西世界杯上,当洪都拉斯守门员从门线内飞快捞出法国队的那记射门后,主裁的手表嗡嗡振动。他很快吹响一声长哨,手指向中圈,并快步跑向那里,表示“进球有效”。
那一刻,不知有多少“进球冤案”拂去头顶厚厚的尘埃,眼含热泪眺望着这现代技术带来的“绝对公正”。
2014~2015赛季,被“幽灵球”偏爱过也伤害过的英格兰人率先在自家超级联赛中引入门线技术。德国甲级联赛也高票通过来年就用。意大利足协几天前刚刚点头,连不咋进球的中国队,都因为亚洲杯对朝鲜的那粒争议球而对门线技术发出深情呼唤。
不过,这位“绝对公正”的裁判也并非毫无争议。头一个反对的就是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误判也是足球的魅力所在,我们拒绝技术干扰比赛的流畅。”他说。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也曾表示完全反对门线技术,“让我们继续人性化的足球,我坚持这一点。”
或许,在许多球迷心目中,这位“裁判”的确代表了“世界第一运动”百年来对公平和完美比赛的追求。但硬币还有另一面,正是在那些不够公平和完美的时光里,诞生了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诞生了齐达内的惊世头槌。在黑哨、假球的阴影之中,球员精湛的技术、裁判精准的判罚也显得更有光彩。
其实,哪有百分百公平的比赛。但对足球来说,却有百分百公平的快乐。
二十多年前,贫民区小屁孩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飞起一脚,将打满补丁的皮球踢过石子拼凑的球门。没有裁判、观众和高科技,同样穿着脏裤子的小伙伴立即欢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