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0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实习生 叶雨婷 陈馨瑶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03日   12 版)

    扫一扫,看H5专题

    扫一扫,看视频

    “老树画画”刘树勇

    “遇上烦心事情,有点不大高兴。坐对一树桃花,心中忽然大静。”3月31日,老树画画的微博又更新了。从2013年到现在,微博上的“老树画画”火了,他用古体画与打油诗搭配调侃现代生活的画画风格迅速走红网络,近日更是在年轻人的微信朋友圈里疯狂转发。人们不仅对他简单生动、古风中带有一些时尚感的小画着迷,更是向往诗中描述的洒脱心态。

    老树画画原名刘树勇,实际上,他的本职工作并不是画画,而是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的一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视觉评论。但画画对于他一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他的话说,他是“疯狂地爱上画画”的。

    我把山水融化在生命里

    笔者:你的画都是春光、山村、田园。为何选择这样的风格?

    老树画画:我的风格不是想出来的,是自然形成的,我常说“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因为我是在山村里长大的,对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熟悉,我知道石头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我对这些情景的感觉跟从小生活在城市为了写生才到山里的人得来的感觉不一样。这感觉是融化在我的生活里的,是我生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初我特别把风格当个事,怎么想也想不出自己的风格,再后来一画就出来了。人的阅历、经验使得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明白:就是它了!出来了肯定是你的风格,别人一看也知道是你的。

    笔者:你的诗和画里经常会出现“你”和“她”。他们是谁?

    老树画画:一个人画画,是画经验,画经历。经历和经验是不同的。有些事是经历,有些是经验、心情。

    比如花、古代情景和“她”。我故意写成“她”,严格意义讲这属于理性的操作——除了对自己现实生活的表达外,还有对于人性的理解。

    如果画里一个男人在山顶上,拿着一束花,倚着一棵树,没有任何意思,总得有点故事,于是加了一个“她”。想着她,送给她,这样就有意思了。有了这个“她”,视觉行为才有合理性。“她”是假想的人物。我不想把她具体画出来,只想给人想象的空间。如果真画出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没有意思了。画像落实了,都会没意思。

    笔者:周围的人都喜欢你的画?

    老树画画:我的领导和同事都很喜欢我的画,因为他们也想像画里一样。我觉得我的画受欢迎的原因是直指人心。我的画是给自己画的,是为了表达自己,是对自己高度诚恳、真诚。

    这个时候,我发现我就是所有人,我烦上班,别人也烦上班。所以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要总好奇别人是怎么想的,自己闭上眼睛问问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怎么想的就是别人怎么想的,这就是古人讲的“在己体道”,在自己这里体会大道是什么。大道无形,要在日常生活里体会这个道理。

    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

    笔者:你画中的闲适与现实的忙碌嘈杂完全不一样。你怎么评价两种生活状态?

    老树画画:无所谓好或不好,这不是一个是非的问题。在现实中,很多人习惯于做别人指示他做的事情,习惯于做他内心抵触的事情,最后发现他内心没有梦想了。我觉得这是最可悲的,人就废了。人要心存梦想是很重要的,任何时候都要这样。要不然这个人就没有灵魂了。

    再比如,一个人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像一个女孩嫁个大款,有钱了,可以用钱摆平所有的事,这种生活极其无聊。人活着就应该处在一种张力状态,心被牵扯着,就是所谓焦虑状态。这种状态最容易激发一个人活下去的激情和灵感。

    一个人的成就感来源于他的存在感。有些人没有解决自己的存在感。比如,有钱人最后会发现自己是不存在的。他仿佛是一滴墨水,钱仿佛是好多水,把他稀释得没了。很多人是这种状态。

    笔者:你能接近画中的生活状态吗?

    老树画画:画里那么悠闲,生活却忙忙碌碌,怎么可能达到?!因为没达到,所以才缺什么补什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事情是必须解决的。比如说,父母不能不养,孩子不能不养,工作不能不做。这就是所谓的肉身处在现实中的不得已。通过做事,交换各种关系,交换生存资源,人才能活下去。

    但是另一方面,每个人又想自由,渴望闲适,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现实往往把这种想法给粉碎了,分解了,人就只能暂缓做想做的事。

    人就一直处在焦虑状态。我觉得焦虑是常态,谁都一样,我也一样。我不可能像画里那么悠闲。但身体做不到,心境或者能做到。人不能不存梦想。

    笔者:画里的“你”是怎样的?生活里的你是怎样的?

    老树画画:我当然是付诸行动在追求画中的状态了。我追求的不是把画中情境变为现实情境。现实情境是很无趣的,但是内心情景是最美好的。所以不要把我的诗和画想成一个可以落实的情境,哪怕有条件落实也最好别去落实。

    很多人都是这样,到了一定年岁,有了一定经验和心境,就会明白有些东西很美好。他有条件去实现了,但是他是不会去实现的,因为他知道真正踩在那个地方的时候,那个当初认为很美好的东西就没了。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肯定或者否定里

    笔者:你怎么看待别人对你的认可?

    老树画画:我认为别人的认可不重要。我过去是向外的欲求,但慢慢经历过一些事之后,就有了自信。我不需要别人承认我,当然这要基于自己的判断力。比如我画画也是这样一个过程。过去我每天都在用笔对不对等的细枝末节上不踏实,后来我发现过去特别当回事的、孜孜以求的东西根本不重要。

    达到这样的心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信息证明我是对的,另一个信息又说我是错的,我就糊涂了。这就需要自己不断纠结,不断挣扎。

    笔者:怎样才能达到“自我认可”的心态?

    老树画画:年轻时都会经历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所谓“证明的方式”。当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得很好并受到表扬时,就会形成一种标准,之后就会按这个标准去做。如果受到批评了,就会采用别的标准。人就这样不断地改进,这就是“证实的方式”。

    这个过程必须得有,但是不能永远这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存在感必须由他自己建立起来。或者说,对自己的认识是自觉的过程。反之,就是人格不健全。一个人的存在感都是别人赋予的,别人证明他活着,这是不对的。

    年龄和阅历是一方面,悟性也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一辈子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如果还不明白,那就要看他的悟性和自觉程度了。比如有的家长觉得他的孩子上了大学很光荣,别人夸他一句,心里就乐开了花。如果真的觉悟了,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孩子考上大学,将来会过得更好,接受很好的教育,有幸福感就可以了。别人怎么夸你,不重要。

    有的人一辈子都是这样,总是活在别人的言语肯定或者否定里。遭到别人否定就焦虑,受到别人肯定就高兴。喜怒哀乐都是别人说的,那自我在哪里?

    年轻人的问题就是没在“江湖”上混过

    笔者:你觉得当下年轻人为什么会对你的画产生共鸣?

    老树画画:首先我想说,图像和文字是两种媒介,文字承载的是深度信息,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构成主要通过阅读书籍得来,文字信息的传递是从前往后的,是纵向的。而图像是没有深度的,永远是平面的,它的优点就是直观。

    90后这一代知识构成就是图像,然后是网络。网络最大的特质就是碎片化,而且无穷丰富。我在大学上课体会很深。你给学生讲任何东西,他们都从网上看到过,但那永远是碎片式的,缺乏体系,最后导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的画有趣、新鲜,能被年轻人认同,因为他们也有现实的焦虑。比如考试,比如别人先放假回家了,这个东西很微妙。其次,就是我的画有一个整体的情景构成,我是学中文的,人们都说文史哲是无用之学,它是关乎内心的,关乎头脑,关乎趣味。所以我认为我的画有一种总体的能把人带进去的东西。图像很容易就可以把年轻人带进去,没有任何阻隔。

    笔者:你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缺乏什么?

    老树画画:我认为这一代年轻人最缺乏的一点就是他们没有在“江湖”上混过。我从1983年到现在当了32年教师,不断地跟学生接触,每届学生的变化很清晰,确实差异很大。

    早期的父母上有老下有小,得上班养家,还有很多社会运动,所以没有人能照顾到孩子,那时的孩子都是自我成长,有一种“半野生动物”的感觉。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生活经验。

    我们刚上大学的时候没怎么看过书,但是社会经验很丰富。所以我们对讲台上的老师提的问题都是自己早就有答案的,有时把老师问的胆战心惊。

    笔者:现在的年轻人也想逃离现实,找寻一种你画中的“世外桃源”,你认为这是为什么?

    老树画画:现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往往有押宝的心理。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觉得只要上了大学就能出人头地、有所回报,结果毕了业找不到工作。

    这时年轻人就会有种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背后有无数墙顶着。还有一类是在家乡非富即贵的,来京却不得不干最普通的工作,迟到了,挨批评了,还很不服。觉得我在我们家那块怎样怎样。不管哪类人都很失落。这都是因为没在“江湖”上混过,没有生活经验。如果他们已经有了很多生活经验,就知道怎么为人处世,也就不会逃避现实了。

    年轻人多经历一些是好事。一直是往前走的,在“江湖”上什么人都会遇到,这是很自然的,这是行路,积累人生经验。

    就拿我来说,我40多岁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我父母会怎样,但是有一天我弟弟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我妈妈去世了。我懵了一年多,想不通。一旦年轻人遇到生老病死这样的大事的时候,就会看开很多事情。古人讲“未知生焉知死”,我是倒过来讲“未知死焉知生”。当人们真正理解了死亡的时候,就明白了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平静下来好好做事。

    年轻人最重要的是读书。有的人通过读书明白了道理,遇上事情的时候看得开,能预料结果,这就是提前觉悟了,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好好读书。当一个人想不明白的时候,多读书,换个角度想想就明白了。

云中漫步E生活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读书日重点活动
老树画画:求之不得,不求自得
故宫开工修缮“飞地”大高玄殿
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落户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