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冰点时评

远离极端化 凝聚可贵的网络共识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21日   02 版)

    近来的网络舆论场延续着过去的热闹、活跃与混乱,在一些公共话题上,各方争得不可开交,充满一点就着的火药味。不同观点的争论是网络常态,讨论中自然能明辨是非和真相,但我总觉得,近来网络舆论场在一些话题上变得越来越“不可讨论”,越来越对立化和极端化,要么是敌要么是友,不可讨论不可调和,不允许中立观点的存在。

    从转基因的讨论到对韩寒的评价,再到对某个历史人物或新闻人物的评论,都呈现出“两极化”——要么站在这个极端,要么站在那个极端,两边极端的声音让网络充满戾气。这种尖锐化和极端化所带来的戾气,不仅使很多本可讨论的问题变成了一场骂战,更进一步刺激着社会情绪的对立,理性、温和、建设性的言论被挤压和屏蔽,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理性的人们厌倦了这种网络口水战,纷纷选择远离和退出,结果就是理性被偏激所驱逐,舆论场更加对立化和极端化。

    网络舆论场上讨论问题,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撕裂。人们在很多社会问题上的实际分歧,往往比吵架中所呈现出的要小得多;舆论在很多问题上的共识程度,也本该大得多,没有看起来那么水火不容。尤其是在中央加大反腐败力度、从严治党的语境下,舆论的共识度和公众的“交集”本该更多。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总结去年的网络舆情时,提出了一个引发不少专家共鸣的概念:舆论共识度。他和他的团队通过评估160多个热点舆情事件发现: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两个舆论场”的交集和共识度有显著增强。如反腐,打虎拍蝇;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改进党风政风;户籍、教育、计划生育、劳教、司法、央企薪酬等方面的改革,社会各界有高度共识。前些年,在上海杨佳袭警案、湖北巴东邓玉娇案、浙江温州钱云会案等热点事件中,社会舆论撕裂严重,而去年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昆明火车站暴恐袭击、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等事件中,舆论高度一致。

    “舆论共识度”是评估一个社会凝聚度和向心力的重要指标。缺乏社会共识的社会是很危险的,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没有普遍认同的底线和规则,必然陷入彼此为敌、内耗不断的野蛮丛林,社会也在人心撕裂中变成一盘散沙。高层一直致力于推动“寻找最大公约数”,而“四个全面”所强调的“小康社会”、“依法治国”、“深化改革”和“从严治党”,就是在这个多元和开放的社会中寻找底线共识的努力。人们也许对“幸福”有不同的阐释,但追求小康的梦想是共通的;也许对一些问题的价值判断有分歧,但遵守法律应该成为基本的、底线的共识;不同的人为解决中国的一些问题开出了不同的药方,但只有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对此是没有异议的。

    强力反腐和深化改革增加着“舆论共识度”,这本来为理性的公共讨论创造了很好的舆论环境,给舆论场输入了善意、健康、正面的能量。有了这么坚强的共识,本可以更坦诚地讨论,更宽容地看待分歧,更自信地对待不同的声音,更多地看到彼此的善意。就像今年全国两会时人大发言人傅莹在谈到内地和香港在一些问题上的争论时说:我觉得还是应该相互尊重,还是应该多念彼此的好。确实,如果在讨论问题时都有这种求同存异的善意,远离那种极端的自负,能“多念彼此的好”,能看到“事实上对方跟自己有不少交集”,表达上就不会那么充满戾气了,也不会在极端对立的路上狂奔了。

    珍惜强力反腐和深化改革给这个社会凝聚的可贵共识,多做点儿扩大共识的善事,少做少说撕裂社会的事和话。别为了出位而比拼谁更极端,不能在网络上召唤那个曾给中国社会造成极大浩劫的极端主义魔鬼。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4月21日 02 版

探索破除“司法地方化”的改革路径
远离极端化 凝聚可贵的网络共识
老板再大 一个处长都能把你搞死?
冲突之下,医患都是受害者
禁用剧毒农药是限制也是保护
从方方的质疑书想到村上春树
远行或驻足,都是对自由的追求
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