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伊拉克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叙利亚古城帕尔米拉近日先后落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之手,美国及中东国家对此前几个月对“伊斯兰国”作战的乐观局面和乐观情绪正被刺破。国际问题专家、博联社总裁马晓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如果区域内各方力量无法成为一个团结阵营,“伊斯兰国”可能在中东企稳坐大。
“伊斯兰国”逆袭两处要地
在伊拉克失守的拉马迪是一处战略要地,它是伊拉克面积最大的省份安巴尔省的首府,且距首都巴格达仅约112公里。同时,拉马迪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去年对“伊斯兰国”发起空袭以来失守的首座城市。自5月15日以来,“伊斯兰国”通过大规模使用装甲推土机运载人肉炸弹的方式,攻破了伊拉克政府军的防线。
在叙利亚失守的帕尔米拉则是一座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东地区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不仅如此,帕尔米拉的失守还打开了“伊斯兰国”向叙利亚政府军控制的包括霍姆斯和大马士革等关键区域推进的门户。
今年3月31日,伊拉克军队收复了北部萨拉赫丁省首府提克里特,这是3月初伊拉克军队对“伊斯兰国”发起清剿行动后的一次大捷,曾经鼓舞了对“伊斯兰国”作战的乐观情绪。美国军方当时还就此认为,最快到今年4月就可以发起对“伊斯兰国”大本营摩苏尔的攻势。不料,4月过后,迎来的却是“伊斯兰国”的“逆袭”。
据美国CNN报道,美国国务院一名高级官员5月20日坦承,“伊斯兰国”占领拉马迪是一次“重大打击”。此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曾称,伊拉克部队在拉巴迪不是“被击退”而是“撤出”。分析称,拉马迪的陷落,恐将使对摩苏尔的反攻延后至明年。更严重的是,“伊斯兰国”在拉马迪的胜利将鼓舞其士气,不仅使它在叙利亚抬头,更可能使其进一步在西奈半岛、也门和阿富汗等其他地方增强影响力。
美国打击“伊斯兰国”战略再受质疑
为了应对拉马迪陷落的最新形势,美国总统奥巴马19日会见了国家安全顾问,讨论下一步行动。目前,美国已向伊拉克支援了1000枚反坦克火箭弹,以帮助伊拉克军队对抗“伊斯兰国”实施自杀式人肉炸弹袭击的车辆。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已将“伊斯兰国”在拉马迪的胜利定义为打击方“战术上的挫折”,这意味着,美国将继续保持对战事的“有限介入”,即继续保持空中力量的支持,派出美军顾问在巴格达等安全区域对伊拉克军队进行培训。
但是,拉马迪的陷落再次暴露出美国打击“伊斯兰国”战略的弱点。奥巴马政府的前任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美国对“伊斯兰国”的战略需要改变,“空袭是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你不能仅仅通过空中力量做到这一切”。
对此,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认为:“就目前的总体情况而言,虽然美国领导的联军对‘伊斯兰国’进行了几千次轰炸,但并没有让‘伊斯兰国’的实力伤筋动骨。‘伊斯兰国’武装力量呈现出分散和藏兵于民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空袭必然会投鼠忌器。在地面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实际上无法完全摧毁‘伊斯兰国’的据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马晓霖认为,美国对“伊斯兰国”的战略依然不会作出重大调整。他说:“美国目前的战略重心已从中东转向亚太。在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美国的战略已定,那就是在确保以色列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借助区域国家的力量来打击‘伊斯兰国’,美国不想有过多的投入。”
国内问题掣肘叙伊战斗力
在马晓霖看来,叙利亚和伊拉克军队之所以在战场上无法击败“伊斯兰国”,有多重原因,其中,两国的国内问题是一大掣肘。
“在叙利亚,规模只有十几万左右的政府军面临着多线作战的压力。他们要对抗‘伊斯兰国’,要对付国内的反政府武装,还要负担其控制区域内的安保等任务。有限的兵力被分散后,根本就不足以应付包括‘伊斯兰国’在内的各种力量。‘伊斯兰国’得以在叙利亚腹地纵深作乱,这是重要原因之一。”马晓霖分析说。
在伊拉克,教派矛盾牵制了战斗力的凝聚。目前伊拉克的地面武装力量主要依靠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民兵,缺乏一支可信任的逊尼派地面部队,这对伊拉克政府来说是一大缺陷。“伊斯兰国”本身是一个逊尼派极端组织,安巴尔省也是一个以逊尼派为主的区域,依靠和团结逊尼派武装力量被认为是击败“伊斯兰国”的更有效的办法,同时也是击败“伊斯兰国”的关键之一。
马晓霖指出:“在萨达姆倒台以后,逊尼派一直处于被打压的状态,所以以逊尼派为主地区的老百姓和武装力量,与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政府并不是一条心的。当地部落武装、萨达姆的残余支持者以及同情者,在关键时刻可能会倒向‘伊斯兰国’。这将使得‘伊斯兰国’在伊拉克中西部地区扩展地盘变得更为容易。”
马晓霖认为,伊拉克的问题,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政治解决。他说:“伊拉克政府一定要从政治层面上解决逊尼派的权益保障问题,让逊尼派分享国家权力、分享国家资源,确保他们的政治地位,这样才能调动起逊尼派的积极性。当然,这需要美国从外交上施加压力,让伊拉克从政府结构上作出调整。”但是,伊拉克政府担心,一旦对逊尼派民兵进行了训练和武装,今后他们可能反过来对什叶派主导的政府构成威胁。
虽然伊拉克现任总理阿巴迪被认为比其前任马利基在教派问题上更为温和,但依然有伊拉克逊尼派政界人士批评阿巴迪过于软弱,无法快速兑现落实其改革承诺。在现实情况中,什叶派民兵对逊尼派平民施暴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因素都让政治解决的步伐难以推进。
除了在战场上时有斩获,“伊斯兰国”在其控制区域内进行的颇为有效管理,也是其坐大的原因之一。《纽约时报》引述兰德公司的一份分析报告称,相较于投资容易成为攻击目标的基础设施,“伊斯兰国”更愿意投资于“人”。这份报告指出,“伊斯兰国”还非常愿意投资在法院、媒体等机构。
马晓霖指出,“伊斯兰国”的蛊惑、宣传,以及将通过贩卖石油、抢劫银行、敲诈勒索获得的资金用来招兵买马,既为他们争取了数量不少的同情者,也是其能够调动兵源的因素之一。
“伊斯兰国”可能企稳坐大
国际政治的角力,也是各方打击“伊斯兰国”效果不彰的另一大原因。
众所周知,美国和土耳其、库尔德人、沙特阿拉伯、埃及、约旦等各方,都不希望伊朗借助什叶派的纽带在支持打击“伊斯兰国”过程中扩大影响力。同时,这些相关方也不希望打击“伊斯兰国”行动客观上使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得到巩固。
马晓霖对此认为:“地区内各种力量对于‘伊斯兰国’都有一种幻想,都想让‘伊斯兰国’成为打击自己对手的工具。因为大家动机不纯,所以在围剿‘伊斯兰国’的时候,好像大家都只出声,不出力。”
马晓霖指出,“打击‘伊斯兰国’的关键,在于要整合区域内各种力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结阵营,采取陆空结合的方式摧毁‘伊斯兰国’的基地,避免国家边界被任意割离的结果。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美国和中东国家的意志和意愿。如果各方继续三心二意,在可预见的未来,‘伊斯兰国’可能会一直保持现状,甚至会企稳坐大。但是很遗憾,至少在目前,我们依然看不到美国和中东国家有这个意愿。”
值得忧虑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即使消灭了‘伊斯兰国’有形的根据地,‘伊斯兰国’所代表的这种意识形态,恐怕在短期内也无法根除。”马晓霖补充说。正如《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的那样,真正的危险恐怕在于“伊斯兰国”正成为该地区的永久组成部分。
本报北京5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陈婧 实习生 胡培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