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举办赛事,绝不是一味鼓励学生创业。创新的路子千千万万,创业只是其中的一个出口。”5月28日,在由清华x-lab发起并主办的第三届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十强决赛上,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谈及自己对高校“双创”工作的看法。
创业的学生和项目是不是越多越好?是不是孵化出高额融资的项目就算成功?史宗恺认为,决不能单纯以这些指标做出评价。比如清华大学,“科研水平的高度不断提升”才是“双创”教育工作的核心成果。
“清华的所有老师,在客观上都是创新教育的传授者。他们的工作有着极强的创造性,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知识。如果单纯把创业课程,甚至一场比赛,当成‘双创’教学的重点,那是不妥的。”史宗恺认为,创业只能涵盖创新的一小部分,学校还是要把教育重点放在后者身上。
以清华大学“校长杯”创新挑战赛为例,这场赛事是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领域级别最高的赛事,旨在发现、培养、持续提升学生的“创业领导力”,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革命性、创造性创业项目,以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己任。
在史宗恺眼中,这样的赛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口”——通过组织创业赛事,向在校同学反映这一阶段的社会需求,同时为大家提供成长的平台。
在更宽广的意义上,他愿意将这些赛事作为挖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小环境。“不是让他们借此走上创业之路,而是让他们在创新钻研的道路上收获阶段性的成果和反思,得到鼓励后继续努力。”
这一观点也在选手的项目中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本次“校长杯”的决赛上,十强选手有的带来了比国外领先技术还要更加优化的VR视频采集传输方案,有的依靠专利开发出了全新的纳米级减振材料。获得金奖的艺妙神州团队,将国际最新的CAR-T晚期癌症免疫治疗技术在国内应用,并已开展针对晚期复发白血病的临床试验。
“科技创新很多,这也是清华的特色——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科学技术的创新无疑是更具备竞争力的。”本届大赛评委、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峰感慨。
他认为,即使只看创业领域,人也远比项目更重要。从长远看,团队的价值观、技术水平等方面要素决定了成败。也正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是比鼓励学生创业更加核心的工作。
“如何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拿了奖金后就悄无声息了?”在大赛的最后,史宗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在他看来,这需要学校、政府、投资机构共同为学生搭建持续创新的良好环境。以创投机构为例,过去的惯例是:优秀的项目被投资人围堵、热捧,迅速商业化,失去了慢慢生长的时间;冷门的项目则无人问津,更多的可能性或许在摇篮里就被扼杀。
针对这一点,史宗恺呼吁创投机构不妨具有更多的“公益性”。他还以斯坦福大学为例,该校的基金对于很多校友的早期创业项目也会给予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注资——但区别在于这份注资并不是投资,而是单纯的帮扶,初创企业只需在资金充裕后返还即可。
“无偿投资反而能发现更多具有深远社会价值的项目;宽容的文化环境也能让更多学子静心投入创新。”史宗恺认为,指导创新是大学最核心的工作。
实习生 程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