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那些想表达亲近又弄巧成拙的人

闫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1日   11 版)

    朋友圈里常看到一些妈妈转发这样的文章:熊亲戚们,别逗我的孩子。作者逐条列出,不要对我的孩子做的事——不能要TA表演节目,不能说你留在我家吧,不能说妈妈生个小弟弟小妹妹不要你了,不能问TA更喜欢奶奶还是姥姥,不能跟TA要东西,不要拿TA跟别人家的比较……

    必须当面指出——请不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没错,家长的面子哪有孩子的身心健康重要?做父母的应该自我规范。可读罢隐约有些异样的感觉,像十几床鸭绒垫子下面硌着一粒豌豆。后来,我想明白了,那粒豌豆,是文字之下隐藏着的对周围世界预设的敌意,预先设定除自己以外的他人都是不通情达理欠教育的。

    朋友圈有许多转发量不低的育儿文章看了让人焦虑:仿佛当妈的必须三头六臂,你如果没有福尔摩斯般的观察能力、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卓别林和憨豆般的表演天赋,就动不动给孩子留下阴影,不利于健康成长。

    有年“十一”回老家,邻居和亲戚逗我家不到两岁的小朋友,作势要打我:我打你妈妈,好不好?小朋友不知所措,大哭起来。当时我的心是崩溃的,可几年不见一面的亲戚,相处不过几分钟,撕破脸批评人家又犯不着,如果我转身离开,留下一个“难说话难相处”的口碑,别扭全留给家里长辈了。并不是只有孩子的感受重要,家里每个人的感受都很重要。

    好吧,我承认是性格的“怂”,我并没有当面给人家脸色,带着小朋友到旁边去,跟他说:别害怕,她们不会真的打妈妈。就是想逗你玩,你不喜欢,就不用理。

    后来小朋友大了一些,碰到想逗他又不会选话题的,我会悄悄跟他说,阿姨只是想跟你说话,又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你要是不想回答,就主动换一个话题,好多大人都不知道怎么跟小朋友说话。遇到类似的情形小朋友基本都能hold住,有时还能反“逗”回去。他从不怕见任何人,简直连我的社交障碍都治好了。原来天塌不下来,成长本身自带纠错功能,那些令人不快的话和一点尴尬,不过是天空的一小片乌云,风一吹就会散掉。没有人能生活在无菌罩里,形成抗体才能保证生态平衡。

    我觉得现代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疏远的,很多人对别人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兴趣。能凑上前主动说话的,都是想要表达善意,只是他们可能不擅长此道,经常弄巧成拙。不过任何关系都是互动形成的,当尴尬来了,你不接招就没事。在浮于表面的关系中,别人随便一问,你也随便一答就行,顾左右言他可以,“呵呵”一声也可以,不必非得感觉受了迫害。除了原则性的问题要委婉地坚持,其他的可适当放宽。

    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炸毛,时时事事要指正别人、认为自己才是专家的人,其实也让他人尴尬。你义正辞严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可别人未必愿意待在道德制低点。

    曾在微信公众号“仕图”中一篇《我十六岁,爸妈生二胎,是否会在分家产上受损失》看到写给郭芙的这样一段话:“你说鲁有脚叔叔对你说,‘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觉得心里很难过,我得说一句,鲁有脚师傅是这部戏里一万年的配角,基本上没说过什么像样的至理名言,要了一辈子饭,也不理解婚姻是怎么回事,你小的时候他爱逗你,这是一个文化不高的大叔表达亲近的一种方式,不要怪他。”

    这一段文字,我看了觉得很感动,是一种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慈悲。跳出了表面的戏谑和情绪,看到了底牌——是一个文化不高的大叔表达亲近的一种方式。他的出发点不是与你为难,不是让你出丑,他不是你的敌人。这个世界也不是你的敌人,而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

闫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1月11日 11 版)

民意测验里的世界更真实吗
弟弟的故事:40岁,再不做喜欢的事就老了
遇见20年后的妈妈
那些想表达亲近又弄巧成拙的人
生日快乐,和菜头先生
我要不要赌上全部家当去创业
朋友圈的门终于要关上了